第4练:辩证肯定思维训练-高中作文能力分项训练30练

  第 4 练:辩证肯定思维训练 【训练目标】

 掌握辩证肯定的思维方法 【技法简介】

 在阐述某种观点、评议某种现象的时候,先对这一观点或现象作某些否定性的评议,然后再从意义、价值等方面分析其积极作用,达到维护自己观点或意见的目的。

 【满分佳作 1】

 “工匠精神”也是一道文化考题

  2017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已结束,据媒体报道,今年工匠精神列进了政治科目考试的考题。

 一提工匠精神,人们就想到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因为它们产出大量值得称道的精细产品。比如百达翡丽、劳力士、江诗丹顿这些手表,小小机械表壳里,能有 744 个零件,最小的细如毫发,一个顶级表匠全身心投入,一年只能制造出一块。这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恰恰是我们迫切需要的。

 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我们虽一度是“世界工厂”,但在很多领域并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有很多产业工人,但真正潜下心数十年如一日钻研技术的人并不多;我们有着巨大的产品产量,但粗制滥造、档次低下的产品也不少;我们有一些一辈子做一件事的能工巧匠,但在世俗评价里,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并不高……说到底,我们真正欠缺的不是工匠,甚至不是工匠精神,而是一种支撑工匠精神的“匠心文化”。

 在一些制造业发达国家,一个特别精于制作钟表、生产皮鞋乃至会捏寿司的人,会被视作“国宝”,受到整个社会的尊敬,而中国向来缺乏这样的文化氛围。即便是瓷器、丝绸、漆器等产品享誉世界的年代,中国主流社会对匠人也并无太高评价,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今天看来,这样的观念非常落后,但它对今人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每年的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都人潮如涌,而一些传统手艺却面临后继无人之困,就是例证。

 培育工匠精神重在转变观念。现实生活中,重管理轻技术、重学历轻技能的错误认识,应随时代变化彻底扭转。在很多发达国家,匠人收入普遍比大学毕业生要高,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同样被视为“家族的骄傲”,这值得我们反思。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匠人的文化,是培育大国工匠的应然之举。

 在研究生考试中,工匠精神是一道升学考试题;放在世界强国纷纷开启制造业升级、提升

  竞争力的大背景下,工匠精神就是一道事关“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经济考题;对照历史坐标和社会心理,我们又会发现,工匠精神也是一道文化考题。

 打破固有的偏见,在全社会营造和确立一种推崇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的“匠心文化”,才可能有更多人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就像瑞士的钟表匠那样,从容淡泊、精益求精、匠心不改,毕生做好一件事,做到近乎完美。

 赏析

  文章从研究生考试写起,提出“工匠精神”的话题,然后以德国、日本、瑞士等国的制造业为例,说明“工匠精神”的实质,接着通过中外对比,说明我国缺少的不是工匠精神,而是“匠心文化”,进而指出工匠精神是一道经济考题,也是一道文化考题。作者独具慧眼,高屋建瓴,为现实把脉,文章颇有现实意义。

 文章在强调“工匠精神”是文化考题的同时又承认其经济考题的性质,在认定经济考题的前提下认定文化考题的性质;在分析“匠心文化”缺失时,先肯定我国是“制造大国”,然后否定我国是“制造强国”,肯定中有否定,在肯定的前提下否定,观点辩证全面,客观公正。

 【满分佳作 2】

 宁弯不折,将以有为(节选)

 ①把水放进杯里,水便成了杯的形状;把水放进壶里,水便成了壶的形状;把水放进盆里,水便成了盆的形状:水任人摆布,太没个性,太缺刚强,没有英雄气概。然而我说,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顺从形势,改变自己,宁弯不折,将以有为,这正是水的智慧。

 ②古人云: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是中国仁人志士千百年来追求的境界。如苏武牧羊,风餐露宿,十九年不改初衷;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于是游历名山大川;文天祥誓死不降,名留青史……他们执著追求,宁折不弯,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让后人景仰。

 ③宁折不弯,不失为一种豪迈气概,但是许多时候“折”得不当,那就不如换一种活法,宁弯不折,留得青山在,不拍没柴烧。谭嗣同被梁启超称为中华为国流血第一士,他的那种愿以颈血刷污政、视死如归的精神不仅直指清朝政府的腐败和黑暗,同时也为人民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后人永远敬仰。然而我总是在想,如果他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接受同仁的建议和安排,与康有为、梁启超一起流亡日本,保存其生命,对中国革命的作用未必不如从容就义。生命只有一次,放弃一次就意味着永远地失去。

  ——《宁弯不折,将以有为》 技法揭示 佳作 2 与佳作 1 不同,佳作 1 是段内的“否定肯定式”,佳作 2 则是段落上的“否定肯定式”。在佳作 2 中,第①段引述材料,提出“宁弯不折,将以有为”的中心论点,第②段从反面说起,阐述宁折不弯的意义,第③段通过比较分析,阐述宁弯不折的意义。

 【模拟训练】

 根据以下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医生到重症病房查房,来到一个垂危的病人床前,对病人说:“我们也不再隐瞒你了,对于你的病我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了,我们已经通知你的家人准备后事。你还有什么要求吗?”病人挣扎着,用大家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说:“再换一家医院,换一个医生!”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叙述了一个颇为真实的现实故事,病人垂危,医生告知实情,病人提出再换一家医院。材料有两个人物,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立意的依据,而且对每一个人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医生的角度,肯定他,一是因为他有责任心,及时向病人通报情况,不敷衍了事,二是他实事求是,不隐瞒实情,这是对病人人格的敬重;否定他,是因为他直来直去,不注意说话的方式,不顾及病人的感受。从病人的角度,肯定他,是因为他要求换医院和医生,有强烈的求生希望,不轻易放弃;否定他,一是因为他不能面对无可救药的现实,坚持换医院,换医生,作无谓的努力,而是因为他自己病危,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责怪医院和医生。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有如下立意:人要有责任心;凡事要实事求是,欺骗他人也是欺骗自己;做事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简单行事;永不言弃,决不轻易地放弃希望;要勇于面对现实,不做无谓的努力;要从自身找原因,不要怀疑他人。

 例文

 谎言有时也美丽 读罢医生“实话实说”的故事,我不禁要问,医生啊,在生命垂危的病人面前,你为什么要这样残忍?要知道,谎言有时也是一种美丽。

 “谎言”之所以称为“谎言”,是因为它是虚假的、不真实的、骗人的话语。一个人如果经常有谎言流于口中,去哄骗他人,久而久之,他便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如同每天都喊“狼来了”以寻求刺激的那个孩子,当狼真的来时,他只能一个人独立去面对。但是,当“谎言”

  加上定语“善意”之后,它的本质也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善意的谎言”是人们对事物寄托的美好愿望,是人们善良心灵的对白,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安慰的一丝暖意,是人们心底里流露出来的一种柔情,谁也不会去追究它的可信程度。即使听到善意谎言的人明知是谎话,也一样会去努力相信,不会觉得说谎者虚伪,有时还要从心里感激这样的谎言呢。

 当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被医生判了死刑时,他的所有的亲人,都不会直接地告诉他“生命已无法挽救”,“最多还能在这个世界上活多久”之类的话。虽然这些都是实话,但是谁会那样残忍地如同法官宣判犯人死刑一样,向已经在病痛中的亲人以实情相告呢。这时,大家就会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线,闭口不谈实情,而以善意的谎言来使病人对治疗充满希望,让病人在一个平和的心态中度过那残年余日,难道这会有碍于诚信吗!

 当一个不韵世事的孩子,突然遭遇不幸,失去了自己的亲人,该怎样向他说明自己的亲人到哪里去了呢。我们觉得最好的办法还是:暂时不要告诉他真实情况,只是说到很远的地方出差去了,或者是在国外学习工作之类的。待孩子懂事了,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的时候,再以实情相告,孩子也会理解亲人的做法,不会因为没有早知真情而生气的。难道这样的话也有碍于诚信吗!

 当一个正在外地执行任务的军人的母亲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的时候,多么希望能见上儿子最后一面啊,但是,儿子是不能回来的,不能为老母亲尽一点孝心,照顾一下曾经为儿子操碎了心的母亲,他非常歉疚,也很是惦念。而老母亲非常理解儿子,告诉身边的亲人,自己走了以后不要告诉远方的儿子,不能让他分心,要说病情已经稳定,让他安心为国尽忠。难道这样善意的谎言有碍于诚信吗!

  谎言有时也美丽。善意的谎言不仅无碍于诚信,还会极大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感情,对社会稳定亦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对善意的谎言,我们要该用则用,不必担心它背叛诚信!

 技法运用揭秘

 第①引述材料,提出“谎言有时也是一种美丽”的中心论点,第②段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阐述。阐述可分为两个层次,前一个层次分析谎言的性质和危害,为自己的观点设置障碍,后一个层次分析“善意的谎言”,指出其性质和意义。提出观点后先从反面说起,对自己的观点有否定,有肯定,先否定,再肯定,在否定的基础上肯定。

推荐访问:作文 分项 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