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奇石的绝句【曾敏之诗咏灵渠奇石】

  1978年暮春,著名老作家曾敏之从广州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桂林。抗战期间,曾敏之曾经是桂林《大公报》的著名记者,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新闻稿件、散文和小说。不过,那是几十年前的往事了。如今他的身份,其实只是一名蒙冤多年的“摘帽右派”而已。
  对于曾敏之来说,那些不愉快的往事早已无所谓了。他这次重返桂林,心情一直很不错。一天早晨,他还搭乘了一辆开往兴安县城的班车,专程去灵渠游览。一个多小时以后,曾敏之同大批游客一起来到了灵渠旁边。他们跨过沧浪桥,沿着十里秦堤边走边看。在飞来石边,他听导游讲述了峨眉飞石镇压猪婆精的传说故事;在三将军墓旁,他听到了三位当地石匠为修好灵渠而相继殉难的事迹介绍;在大、小天平,他目睹了体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鱼鳞石滚水坝……曾敏之由此得到一个强烈的印象:灵渠的每一块石头,都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都有其不同寻常的来历。它们都是灵渠两千四百年历史的见证。
  当曾敏之来到大天平外的湘江故道岸边时,他发现那浅浅的流水里,散落着许多古拙斑驳、形态各异的青石片,有的像短剑,有的像游鱼,有的像小山……他知道,这些石片是古人修灵渠时废弃的。经过两千多年流水的冲刷和岁月风雨的剥蚀,它们才变成了这个样子。他顺手拿起一块模样奇特的石片。玩味再三,爱不释手。突然间,他的脑海里灵感飞动,随口吟成了一首短诗:
  远涉湘漓地,秦图入壮怀。
  携回一片石,如见彩屏开。吟诗以后,曾敏之仍意犹未尽:“要是找一位篆刻家将这首短诗刻到这块奇石上,那不是更有纪念意义吗?”此时,他突然想到了一个人――从天津下放到灵川县图书馆的著名篆刻家李骆公。曾敏之与李骆公素不相识,他仍然决定贸然往访,求助一臂之力。
  当天下午,曾敏之搭乘从兴安返回桂林的班车,中途在灵川车站下了车。他一路打听,果然找到了李骆公的家。两人见面以后,曾敏之开门见山说明了来意。当时李骆公备受冷落,突然遇到这位来访者,已经感到十分高兴。通过交谈,他才知道,曾敏之先生还是“摘帽右派”呢。“我和你一样,都是‘五七届’的同学呢!”李骆公笑着说。共同的遭遇,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感情距离。李骆公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曾敏之的要求。
  当天傍晚,李骆公设家庭便宴招待了曾敏之。饭后,曾敏之拿出纸笔,写下了那首《咏灵渠石》。李骆公吟诵几遍之后,连声叫好,并说:“今天晚上,我一定帮你刻好!”
  送曾敏之回招待所休息以后,李骆公果然连夜操刀刻石。他以极富金石韵味的秦篆体,完成了这块灵渠石刻。第二天早上,当曾敏之从他手中接过这块石刻作品时,再三表示感谢。
  李骆公说,其实我更应该感谢你。你的诗不仅启发了我的创作灵感,还使我发现了灵渠奇石的美,对我今后的篆刻创作帮助可大了!
  不久后,李骆公果然赶往兴安,从灵渠旁的湘江故道里带回了100多块奇形怪状的石片。他以这些石片为材料,创作了许多灵渠石刻作品,内地、港台和美国等地的媒体都曾多次报道。
  曾敏之先生没有想到,他的一首咏灵渠诗和一次贸然登门拜访,竟使李骆公先生开拓出了一个新的艺术创作领域。他更没有想到的是,他写咏灵渠石诗的这年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国开始拨乱反正。他和李骆公的错划右派问题也得到了平反改正。他的诗中所预言的“如见彩屏开”竟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推荐访问:奇石 灵渠 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