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喜酒:五粮液喜酒

  家在皖西,家在乡下,祖祖辈辈厮守着乡村的皇天、乡村的厚土、乡村的风雨、乡村的日月。   家乡没有城市的万家灯火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家乡人只知道一年到头在庄稼地里操劳,面朝黄土背朝天,黄汗淌,黑汗流。家乡人干着重活还没啥娱乐,五更天或晌午头,干活干累了,光着膀子扯着嗓子在荒郊野地里唱几句黄段荤歌、淮剧梆子黄梅调,既没有观众也没有听众,只有自己给自己打趣。家乡人日日劳作,身子亏空了许多,需要调理精血,活泛日子,于是,他们特别重视年节。年节里亲人团聚,年节里休息调养,年节里欢天喜地。
  元宵、端午、中秋、除夕,一年三百六十多日,年节毕竟太少,朴实的家乡人把快乐的时光寄托在年节之外的另一种乡事活动――喝喜酒上。喜事常常有,喜酒顿顿喝。喝喜酒时,家乡人同样摆脱了累人的活计,鸡鸭鱼肉,满盘堆桌,敞开胸怀放开食量尽情享用,酸辣甜咸鲜各种味道和营养一下子补充上来,让亏了的身子硬朗舒坦许多。同时,办喜事少不了乡下人喜爱的文艺活动暖场,自然就少不了说书唱戏、打花鼓玩猴之类的娱乐。亲朋好友借着喜酒熙熙攘攘聚在一起,聊聊天、听听书、看看戏,唱唱和和,说说笑笑,精神头提到脑门上,神爽气顺,容光焕发。因此,家乡人不论男女老少,提起去谁家喝喜酒,总是眉飞色舞,笑逐颜开。
  家乡坐落在淮河南岸大别山北麓的缓冲地带,那里青山绿水,五谷飘香,古老的农耕文化滋润着一方水土,使这里民风淳朴,民情粗犷,民俗深厚。因而家乡的喜酒比别处多出许多名堂。男婚女嫁,有提媒酒、订婚酒、庚帖酒、结婚酒、回门酒。生儿育女,有洗三酒、满月酒、百日酒、周岁酒、生日酒。孩子上大学出息了,有上学酒、毕业酒、上班酒。翻盖房屋,有打坯酒、开工酒、上梁酒、竣工酒、搬家酒。酒目繁多不一而足。喝喜酒不光为欢聚一堂大吃大喝,还要亲自到场送上贺喜的礼金和礼物。财物多少,看你与喜家的关系以及自己的家当。“家住十里地,各随一乡风”。乡里人喝喜酒,请客送礼,礼尚往来,天经地义,家里再穷,也要撑起面子,场面上绝不能丢人。实在没有好礼,园子里拢几筐青菜萝卜、挑两担柴禾,背一袋米,都可充作喜资,喜家不仅不会介意,反会更加喜欢,“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大家人口喜事稠,光棍汉子乐事少。单门独户也没啥关系,心里畅快,自有一些人从中平衡撺掇,比如“旧房添新草,供桌刚打好。母猪下窝崽,家中来大嫂……”等等,都值得庆贺,行礼吃酒,喝他个不亦乐乎!
  家乡的喜酒场面有大有小,一般的家庭总是小事居多。小事小聚喝小酒。宰个鸡,杀个鸭,青菜豆腐一大盆,一壶烧酒,三五老友,堂屋里,院场上,围桌就喝。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打杠划拳纸包锤,你争我嚷,吆喝喧天,声音中夹杂着浓烈的酒味,高高低低,长长短短,从五脏六腑里喷出,从小户人家散出,从庄子里一直弥漫到小村之外。乡里乡亲,都喜欢听这种熟悉的声音,谁家有个舒心的事,乡邻们根据猜拳行令声就能知晓。家乡人如遇大事,丝毫不含糊,必须大操大办。宴席三桌五桌、十桌八桌到三五十桌不等,老家人俗称开“敞头席”或“流水席”。办喜事这一天,家族长幼、三堂公亲、姑爷舅舅表叔,村坊四邻五里八乡,只要沾亲带故,都会闻讯而来,云集一堂举杯庆贺。喝不干的喜酒,道不完的祝福,说不尽的家常话,扯不断的欢声笑语。要的是喜庆,是人气,是场面。场面阵势大,影响就大,喜家脸上有光,至亲骨肉也感到自豪。
  家乡的喜酒最讲究最场面最文化的是婚嫁喜酒,尤其是男方娶媳妇的喜酒最具喜庆指数。结婚是人一辈子最大的事,婚酒的排场让亲友们谈论一时,也会让男女双方记忆终生。所以,家乡人不论穷富,婚宴喜酒都尽其所能,丝毫马虎不得。
  婚宴酒非同寻常,需要亲友团全力以赴捧场帮忙。为了选好用好人,婚期头几天,喜东家专门邀请一帮懂规矩、能力棒、热心肠、信得过的亲友先喝喜酒。东家亲自伺候,好烟好酒好菜好茶,让大家吃喝得舒舒坦坦、痛快淋漓,然后趁着快活劲明确分工。谁当咨客,谁做大厨,谁干账房,谁端盘子,谁个扫地抹桌,谁个劈柴挑水,谁个烧火煮饭等等,大伙在吆五喝六、推杯换盏的过程中,红头绀脸地唯命是从,到时候扑倒身子甩开膀子有条不紊做好婚宴服务。待到婚期过后,喜家再次论功行赏,答谢宴请,还得喝个云天雾地!
  婚宴酒的排场和热闹,尽数体现在男方家中。女孩出嫁,只有酒宴,不用营造喜庆氛围。男家接媳妇,家中里里外外要收拾得干干净净,焕然一新。尤其要像过年一样贴上大红喜联。喜联也有讲究,一般要请乡里最有名望最有学问的人来写,字体多为隶书和楷书,内容要吉祥喜庆,雅俗共赏。堂屋门贴“金屋人间传二美,银河天上渡双星”,“连理枝头鸾并舞,长春花下凤双栖”“百年佳偶今朝合,一世良缘此日成”;长辈的卧室贴上“堂上椿萱茂,阶前兰桂荣”,“鱼水千年合,芝兰百世荣”;新人房门贴“红梅多结子,绿竹又生孙”,“莲子杯中金谷酒,桃花笺上玉台诗”,“南国佳人初出府,东都才子小登科”。老门老户人家,都愿贴这些老对文。新事新办的,贴出“喜鹊喜期报喜讯,新春新燕闹新房”,“佳偶百年好合,知音千里相逢”之类的新对联。除了贴对联之外,来喝喜酒的至亲也有三六九等之分,姑爷舅舅亲表叔辈分的亲戚,不仅要送上礼金,还要另加一床大红被面,称之“喜帐”,然后,有专人贴上红纸写上贺词,挂在喜家的堂屋里。亲戚越多,喜帐越多,一面面红彤彤地挂在显眼位置,添了浓浓的喜气。
  家乡人办喜酒如同办一场盛大的晚会,热闹是最高的追求。当地民谚:“喜期三日闹,不分老和少。喜期没人闹,凉水冷锅灶。”新婚闹喜,图的就是人气,落的就是快活。闹喜不能粗鲁下流,必须文唱武喝,送房便是其中最好的一种形式。“送房”是皖西北地区特有的婚礼习俗,就是在婚礼当晚,婚宴之后,新郎腰系红布,在送房人及众亲友的簇拥下,一路唱唱和和,穿庭过院,转厅入房,最终与新娘相会,喝下甜蜜的“圆房酒”(即交杯酒)。送房是婚礼的高潮,前面有两位手持大红蜡烛的年轻人引路,其次是送房人捧着果盘在前,新郎居中,亲朋好友紧随其后,徐徐前行。每到一处,房门关闭,送房人必须唱喜句子,唱得里面人听得高兴,方可开门,过此一关。送房人要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嗓音洪亮,见景生情,“望风采柳”,随口拈来,才能顺利通过一道道难关。否则的话,将会受到很多刁难和戏弄。送房人在唱喜句时,他每唱一句,众人需齐声叫“好”!这样一呼百应,一唱百和,衬托出热闹激昂的喜庆景象。送房人的唱词是其才华和能力的考验,主要是奉承之语,讨大家高兴。首先从庄外起步唱起:“一进宝庄望一望,宝庄修得真停当。东边栽得千棵柳,西边栽有万棵桑。千棵柳上系骡马,万棵桑里落凤凰。凤凰不落无宝地,玫瑰出在贵府上。”缓行几步,又唱:“好宅庄来好宅庄,藏虎地来卧龙岗。树木参天花满地,五谷丰登六畜旺……”众人随行,走进院子,听到送房人唱:“天井院子四方方,青石墁来红石镶。庄前买来高头马,庄后起土盖新房。前盖飞凤迎宾阁,后盖五马转楼堂。新宅新楼新家具,但等新人拜花堂。东家今日花烛喜,好似织女会牛郎。”走到门前,屋门紧闭,往往在这里要费很多功夫。送房人巧舌如簧,从老人唱到小孩,一直唱到守门人满意开门为止。这些唱词大致为:“老爷爷来开堂屋门,开开房门有奉承。寿高一百单八岁,胜过唐朝程咬金。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喜家开开堂屋门,发家致富人上人。儿女个个都成才,荣华富贵万万年。”“姑娘来开堂屋门,描花绣朵比人能。绣龙能见龙爪现,绣凤能听凤凰鸣。人人夸你手艺巧,赛过天上织女星”。有时,房门久唱不开,送房人很是着急,便来几句俗气的唱词博得大家一笑:“表嫂来开堂屋门,开开堂门有奉承。喝罢喜酒回家转,走路得个肚子疼。一头扎在草堆里,生下儿女一大群。表嫂是个有福人!”就这样,有几道门就唱几道,直到进入洞房,继而由送房转入闹房,唱段更多,诸如“喜事不闹不风光,辈辈相传大礼纲。三天不分老和少,闹房不过今晚上。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喜事精神爽”。“手拿蜡烛亮堂堂,照得新人好漂亮。凤凰落在梧桐树,鸳鸯戏水扬子江。今日喝了交杯酒,明朝生个状元郎”。唱词要不断翻新,既要跟上时代,又不能丢弃乡土原汁原味,语言生动活泼,俏皮有趣,引得大家捧腹大笑。这样,喜酒仿佛晚会的起承转合,欢声笑语,高潮迭起,直至落幕,让来宾和亲友们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伫立在城市的屋檐下,透过心灵的窗口,让冷峻的思维游弋于林立的高楼和缤纷的大街小巷。你一定会发现,许多人奔走于喧嚣,忙碌于名利,热衷于网络,往往疏远了清风明月,陌生了乡村俚语,忘却了山歌小调,荒弃了代代相传的农耕文化。等到有一天,幡然醒悟,请跟我一起,走一走乡间小路,看一看小桥流水,吹一支麦管竹笛,哼一段原生态的秧歌。累了,饿了,坐在池塘边柳荫下,看着草堆,看着水车,看着石磨,听着鸡鸣狗吠,端着蓝边大海碗,吃一顿地道的手擀面。或者,我们一同走向那门口搭着红帐篷贴着大红对联的人家,讨一杯沾着乡风民俗泥土芳香的乡村喜酒吧。

推荐访问:喜酒 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