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干谒诗:画眉深浅入时无|画眉深浅入时无藏机诗

     唐朝时的科举考试时间一般设在每年的正月,在京城长安进行,外地参加科考的举子们在前一年的秋、冬之际就来到长安,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举子们除要办理许多考前的手续外,另一项重要而具有实质性的活动,则是干谒。应试举子在考试前将自己平日所作诗文呈送给主考官或社会名流,以期在主考官心中预留一个好印象或得到社会名流褒扬,从而对正式科举有所帮助,时人称之为“温卷”或“行卷”,也即干谒。行卷之诗,从宽泛的意义上说,都可以视为干谒诗。
  据唐张固《幽闲鼓吹》所载,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曾被用来干谒。唐德宗贞元初年,十五六岁的白居易进京应举,以平日所作行卷于老诗人顾况。顾况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时,大为赞叹,说道:“写得出这样的诗句,要在长安居住也就容易了!”于是四处称道白居易,使他声名大振。
  比较有名的干谒诗是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这首诗因其通俗易懂而几乎家喻户晓: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此诗又题《近试上张水部》。张水部即张籍,他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合称韩张。朱庆馀呈上此诗,以新嫁娘自比,以夫婿比张籍,以舅姑比考官,就应试前景征询于他“不知我的诗文是否合主考官的口味”。诗中舅姑指公婆,唐俗,新嫁娘在婚礼次日清晨拜见公婆。此诗抓住这一社会风俗中的生活细节,刻画了新嫁娘自信而又含羞、期待而又迟疑的心理,可谓体贴入微,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诗歌言外有言、意外藏意,令人赏爱不已。难怪张籍特别作了答诗《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首诗也用比体写成,以越女比朱庆馀,同样含蓄地回答,你隽秀超拔,不用为考试担心。
  唐代诗人孟浩然,苦学多年,进京赶考,名落孙山。他给丞相张九龄写了一首五言律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期求得到援引推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后四句转入抒情,言明心迹。想渡湖而无舟楫,圣明时代却不能有所建树,心感愧耻;看着别人垂钓,多想一展自己的身手。诗歌委婉地表达了希望为圣朝干一番事业的急切心情。
  此外,诗人李绅曾以《悯农二首》向吕温干谒;聂夷中以《公子家》、《咏田家》向高提干谒。这几首诗都是中晚唐之际反映农村社会现实的名作:
  悯农二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公子家
  种花于西园,花发青楼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咏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刂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唐朝干谒之风的盛行,曾使许多真正有才华的文人得以脱颖而出,但随着进士试施行的年深日久,社会风气的日渐低下,干谒和举荐的正常秩序渐渐受到污染和破坏。发展到后期,多数品质刚正行为端方的举子,均以广事干谒为耻而又不得不违心地从事干谒。

推荐访问:干谒 入时 画眉 深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