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心应手 [张耀南:得心应手,初见成就]

  张耀南很忙。尤其是成为北京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后,手术和门诊把他的作息排得满满的。  曾经在张耀南的微博中看到这样一条记录:每天早上忙碌的起床,上网,查邮件回邮件,做早餐,让老婆孩子起床,设计一天的工作,该走了……电脑显示的时间是早上7点多。
  青出于蓝 中流砥柱
  张耀南出生在医学世家。60年代初,父亲从南通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作,一直从事骨外科专业的工作。母亲是一名外科护士长,长期从事医疗护理工作。张耀南说,家庭对他有着深厚的影响。“那是一个夏天的晚上,一个胳膊肘关节脱臼的小孩被抱到我家请父亲帮忙复位。几秒钟前,那孩子还因桡骨小头脱位疼得哇哇大哭。眼看着父亲一边安慰孩子,一边用手轻轻一托,并说了一声‘好了’,孩子立马止住了哭声。这样的情景对于当时幼年的我来说,简直太神奇了。”
  病人对于父亲的感激与崇敬,更加深了他要成为一名医生的决心。“父亲总告诫我,医生治病救人,行善积德,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于是,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观念在他幼小的心目中生根发芽。
  在父亲和母亲的鼓励下,有着绘画天赋的张耀南在学建筑与当医生之间选择了后者。
  1994年7月,张耀南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因学习成绩突出,获得八九级校级优秀毕业生称号,被北京医院录取。当时,他的第一个选择就是骨科。
  “之所以想当骨科大夫,除了父亲的影响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一直‘觊觎’父亲那好几箱子的中西医骨科书籍。”父亲的支持,加之张耀南自身的勤奋刻苦钻研,使他在骨科领域有了不小的建树。
  对于成绩,张耀南总显得谦虚。他说:“我们骨科领导们总是很有前瞻性的。从院领导到科主任,他们考虑的是一个梯队的发展。因为看得很远,所以在培养青年医生的道路上,我们受益匪浅。作为年轻医生的我来说,觉得自己总有用武之地。”
  1999年,在时任北京医院骨科主任黄公怡的举荐下,张耀南前往日本信原病院整形外科进修关节外科1年,受到日本当代肩关节外科‘鼻祖’信原克哉教授的赏识。不久后,张耀南又前往香港威尔士亲王医院运动医学中心进修学习了2周关节外科。2002年9月至12月,张耀南赴韩国大田广域市忠南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韩国庆熙大学骨科、韩国汉城三星医学中心分别进修了关节外科、肩关节外科及关节镜微创技术。
  张耀南的勤学也让医院及科室领导坚信他是个可塑之才。2009年4月,基于北京医院骨科需要,科领导委派他前往英国牛津大学BRC实验室(Botnar Research Centre)及诺菲尔德医学中心、英国伦敦Epsom总医院 关节外科进修学习共6个月。
  目前,北京医院骨科分有8个专业小组,其中关节有3个组,张耀南是其中最年轻的组长。学成归来的张耀南早已成为科室的中流砥柱。他说,“关节另外两组的组长都是大我10岁、20岁的教授和专家,我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感谢院和科室领导对我的培养与信任,尤其是黄公怡、薛庆云、路奎元、孙常太等教授、科主任多年的培养。作为骨科大夫来说,我觉得现在临床实践比理论更重要。”
  医患沟通 从我做起
  近年来,医生被患者或病人家属致死致伤的事件略次出现。医患关系再一次触及了人们的神经。作为北京医院医患沟通教研室的讲师,张耀南对此深有体会。“患者与医生之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医学医疗知识不对称。作为医生,我们站得很高,对于病情的现状及发展自然比病人看得长远。但是很多患者希望医生做到的就是‘药到病除’。如何缩短这一‘不对称’,就是医生需要做到的。”
  曾几何时,作为医生的张耀南曾经也是一名患者的家属。因此他常说,他能体会那些病人和家属们的心情。
  就在张耀南去日本进修前期,身为外科护士长的母亲被诊断出患有胸椎纤维组织细胞瘤MFH。“这是骨科一种十分罕见的病症。文献都是个案报道记载。虽然我和父亲都是骨科大夫,但是我们却无能为力。2年后,母亲去世了。我一直觉得很遗憾。”说到此时,张耀南的声音有些哽咽。“当时,京城各大医院都有我的老师和同学,父亲也是到处找人找专家帮忙会诊。大家拿到诊断病例之后,对我说的都是同样一句话。可我就是不死心。作为一名病人家属,我们的想法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母亲能活下去。现在回想,其实原则都是一样的。所以我现在特别能理解病人和家属的心情。就尽量知无不言,能帮就帮一下。”
  有很多需要去内科看病的患者,因为自己知识的欠缺,有时会先到骨科来看病。排队挂号,排队看病,等到终于轮到自己时却发现所看内容“文不对题”。患者的懊恼可想而之。每当这时,张耀南就先用熟识的内科知识帮病人认识清楚自己的病。
  “为了不让病人白跑,我可以先按内科大夫的思路,把相关的检查都做一遍。有时还可以对症开一些缓解病情的药物。但是我会很明确地告诉患者,你还是应该去看内科,对于你的病,我不是专长。”张耀南说:“很多患者排队挂号,等了半天来看病,但是看错了科室。他的心理上往往是很难接受的。但是,如果医生能够给他一点点解释,哪怕是询问一下病情,对于他来说都是一种安慰。”
  正因为张耀南的耐心与细心,使他在患者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现在,为了方便患者,在北京医院、好医生的网络平台上,他更是建立起自己的个人网站。通过网络为患者答疑解惑。他十分诚恳地说:“我只希望,通过快捷方便的网络,用我从医实践18年来的骨科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为患者解除一些痛苦,或疑难问题。虽然网上解答不能解决实际的医学具体问题,但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患者的疾病做一些指导和帮助。医生只有亲眼问病,查体,阅片,看辅助化验后才能有个初步的诊治意见。所以,到医院就医才是治病的关键。希望患者及其家属们和我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共同面对疾病。”
  钻研医术 精益求精
  从1994年7月开始,张耀南一直从事骨外科疾病的诊治,如骨关节疾病、脊柱常见疾病、老年骨质疏松症等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及骨科基础科学研究,尤其专门从事临床骨关节微创技术,如膝、髋、肩、腕关节关节镜手术,导航操作手术技术,微创人工关节置换等手术。   每天早上8点上班,而张耀南总要提前半个小时到医院。这半个小时的时间就是他与住院病人交流的时间。每天最早来的一个,却是骨科病房最后一个走的,即使是周末或节假日也不例外。
  去北京医院看病的以老年人居多,因此骨科的患者也很多。有时候,安排到耀南的诊室一天大概要有50~60个病人。“骨科比较特殊。患者往往需要拍片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诊断及治疗。因此,看一个病人往往需要反复好几次。但不管患者是几点来看病的,只要可能我都会告诉他们,等我看过片子后再下班。”18年如一日。对于这样的辛苦,张耀南无怨无悔。
  不久前,张耀南遇到了一个外地农村的患者。他十几年前干活时从草垛子上摔下来,造成了股骨颈骨折。但自己不知道是什么骨折,又舍不得花钱去医院,就在家躺了2个多月。后来虽然能活动了,但走起路来却是一瘸一拐,一直觉得疼。他说那会儿三个孩子都小,要供他们读书,所以一直不去医院治疗。现在孩子大了,都要给他治病。
  张耀南接诊后,发现病人髋臼、股骨头全部‘瘪了进去’(股骨头坏死且髋臼塌陷了)。“我当时心里很难过。如果早点儿治疗,髋部的关节不至于损伤到这种程度。”在他的主持下,病人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顺利完成。
  “这属于疑难大型的骨科关节手术。以前都是老教授才能做,现在老教授路奎元主任带着我,已经可以基本自己完成了。”初见成就的张耀南显得很高兴。
  据了解,关节镜和关节置换是张耀南的主要骨科研究方向。医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很多骨外科手术通过微创就可以解决。以膝关节半月板手术为例,在膝盖骨(髌骨)紧靠半月板的前内侧打两个5~8毫米的小孔。将有光导纤维的细金属管(直径4.7mm)扎入关节腔内就可进行手术治疗(膝关节镜微创手术)。这一操作必须根据解剖学原理,既不损伤半月板也不伤及股骨髁,有一定难度。
  刚开始学习时,张耀南很难做到自如地操控两手内的器械。一手关节镜,负责观察关节腔内情况;一手是微创手术器具(刨刀、射频刀等),负责切除病灶。从1997年起,张耀南开始学习关节微创手术,从膝关节到肩关节、髋关节,从踝关节再到肘关节、腕关节,经过十多年努力,他已经和骨科关节组团队创造了多个北京医院微创关节镜技术第一和国内领先技术。“这个学习的曲线相当漫长。”他笑称,“玩过游戏机的人都知道,做到手眼协调一致是‘制胜’的关键,必须做到‘眼到手到’。一开始做微创手术,手、眼无论如何不能很好地协调在一起。”
  为了苦练这一技术,年轻时,他去解剖室反复在尸体上进行研究操作,急诊手术、疑难手术、没人愿意参与的手术他都抢着去做,积极上台配合主任学习临床经验。
  15年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张耀南对于此项技术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得心应手”四个字,是他现在最好的体现。
  “现在在薛庆云科主任的支持下,我们组还开展了肘关节镜和腕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相关疾病,这不仅为病人提供了更好、更微创、恢复更快的治疗疾病方法,还提高了我科在国内骨科领域微创关节镜技术的领先地位,前景广阔。”张耀南充满信心的话语,道出了对北京医院骨科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

推荐访问:得心应手 初见 成就 张耀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