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型父母最有利于儿童个性发展:感恩父母的作文300字

  〔关键词〕教养方式;权威型父母;心理实验  一、引言  对子女的教育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在教育过程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养方式。近年来非智力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性格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在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孩子得到的父母之爱强烈而集中,加之生活条件优越,很多儿童养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那么,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个性的形成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父母应该以何种教养方式培养孩子优良的个性品质呢?
  对于这些常常让家长感到困惑的问题,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令德(D. Baumrind)曾对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个性发展进行了长达十年的三次研究,这已经成为发展心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研究。
  二、实验介绍
  1. 实验目的
  父母教养模式与儿童个性特点之间的关联。
  2. 实验过程
  首次实验是将学前儿童按个性(儿童的独立性、自信、探究、自我控制、交往等方面)成熟水平分为最成熟的、中等成熟的和最不成熟的三个组,然后对这三组儿童父母的教养水平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以及教养四个方面进行评定。
  在进行第二、第三次实验研究时,采用了与第一次实验相反的研究程序,方法是对三种不同教养类型父母的孩子作个性评定,等这些儿童长到九岁时再作一次个性评定。
  3. 实验结果
  首次实验的测评结果是最成熟组儿童的父母教养水平最高,最不成熟组儿童父母得分最低。鲍姆令德将这三组儿童的父母分别称为权威型、专制型和娇宠型父母。
  第二、三次的实验结果发现,权威型父母的孩子在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方面胜过其他两组的儿童;专制型父母的孩子发展平平;娇宠型父母的女孩在认知和社会能力方面的得分都低于平均值,男孩的认知能力特别低。
  从鲍姆令德的实验中明显可以看出,权威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培养和发展是最有利的。
  三、实验应用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鲍姆令德提出了划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和反应性。要求(demandingness)指的是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加以督促去达到这些标准。反应性(responsiveness)指的是对孩子接受和爱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
  第一,“权威型”父母,即“高要求、高反应”型父母。此类父母在对孩子的要求方面有适当的“高”和“严”。他们有明确合理的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的不合理的任性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并不缺乏父母应该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而且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励孩子自我成长。简言之,这类父母施行的是“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在这样的教导之下,孩子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质。
  第二,“专制型”父母,即“高要求、低反应”型父母。这类父母在孩子眼里就像历史书上的“暴君”,经常对孩子实施“暴政”。他们会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没意识到要求过高对孩子的个性是一种变相的扼杀;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缺乏热情和关爱,要求无条件服从,也不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在这种“暴政”下,孩子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第三,“溺爱型”父母,即“低要求、高反应”型父母。中国一直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但有时候在“爱幼”上发挥得过了头,于是就有了这么多的“小皇帝”“小公主”。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但很少对孩子提要求。结果随着孩子的长大,他/她会变得依赖、任性、冲动、幼稚,做事缺乏恒心。
  第四,“忽视型”父母,即“低要求、低反应”型父母。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任何要求和行为标准,在感情上也表现得很漠然,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在忽视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对生活通常采取消极的态度,并伴有其他不良的心理特征。
  经分析得出:父母的“专制型”教养方式将导致儿童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产生抑郁和焦虑,缺乏学习的灵活性,不会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等;“溺爱型”教养方式会使儿童缺乏创新能力,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忽视型”教养方式会致使儿童的学习注意力转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将会荒废学业。只有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自控力强,做事有主见,还能够听取意见并改进,在学习中灵活而刻苦,善于和同学们互相交流、互相帮助。
  随着素质教育和民主教养观念的大力提倡,越来越多的父母学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选择“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权威”似乎偏向了“专制”。这些父母害怕在养育中充当“权威”,怕因权威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违背民主教养精神。这是一种误解,“权威”一词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即“权力”,父母具有养育孩子的义务同时也有教养的权力。二是孩子对父母的反馈态度即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这是亲子间互动的结果。
  那么,要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成就的“权威型父母”呢?
  1.以身作则,坚持基本原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传身教对孩子可谓影响巨大。
  要想做“权威型父母”,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事的观念、态度和方法对孩子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
  2.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应注意一致性和一贯性。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孩子要采取一致的态度,不可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同时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合力,从而大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3.提出适当合理的要求或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服从与达到这些目标,以便让“权威”在接纳中巩固。
  4.有良好的心态和情绪,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善于聆听孩子,对孩子的要求要及时反馈,以免“权威”变成“专制”,除此之外还要克服对孩子的迁就和溺爱。现代著名的赏识教育专家周弘先生曾说过,“想要孩子快,不说孩子慢,抱怨会使孩子越来越坏。”因此,我们要改变对孩子的关注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应学会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掌握爱和严的分寸,真正的爱应当与无原则的娇惯、溺爱、放纵区分开。爱应当表现得有节制、有分寸、有理智。
  (摘自董奇、边玉芳教授主编的《经典心理学实验书系》之《儿童心理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
  编辑 / 于 洪 终校 / 何 妍

推荐访问:最有 利于 父母 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