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博白凤山张氏祭祖_青河张氏,清河张氏

  俗话说,“张王李赵遍地刘”,推张姓为中华第一大姓。据近年来人口普查资料,张姓人口约有近8000万人,数量之多居中华各姓第三位。而这一显赫姓氏,就起源于邢台市的清河县。
  张姓历史非常悠久,有关文献记载出自黄帝,是黄帝第五子挥的后代。据明嘉靖年间张俊等纂修的《张氏统宗世谱・得姓郡望》记载,“吾张氏之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日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之青阳,后改清河郡”。认为张姓源自黄帝与第三个妃子彤鱼氏所生的儿子挥,挥因为发明了弓箭,被任命为弓正(官名)。弓正亦即弓长,二字相合,正是“张”字,这样就有了张姓。宋修《百家姓》也说,张姓在清河郡,“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观弧星始制弓矢,为弓正,主祀弧,遂为张氏。周有张仲,汉有张良”。
  很多张氏谱牒都记载,张氏的祖居地在清河。挥的后代“世居青阳,封于尹城”,即今天清河县的“青阳”,清河也就成了张姓的一大郡望。《太平寰宇记》记载:“青阳县,汉县,属清河郡”,“古青阳县县城在县(指宋贝州清河县城)东南三十五里。”明嘉靖《广平府志》载,汉高祖四年置清河郡,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根据这些记载,对照清河建制沿革,并查《中国历史地图集》可知,西汉青阳县城应在今清河县油坊一带。据此,足以证明挥的祖居地就在今天的清河县。古代“青”与“清”两字通用,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因此,我们认为,“青阳”就是“清河的北面”。历史上,清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曾经流经现在的清河县,这在《水经注》中有记载。又据《中华姓氏通史・张姓》(邓洪波著)记述:在数千年前,当时整个华北平原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湿润得多,降雨较多,清河的流量很大,并常常造成水灾。大禹的父亲鲧曾到这里来治水,这里雨水既多,草木茂盛,有大型食草动物及食肉动物出没其间,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张氏先民手持强弓硬弩,如何在平原树丛中追捕野兽,在清河水中捕鱼。
  清河张氏历代多达官显贵。西汉时有辅佐刘邦建立王朝的留侯张良,有精通《左传》之学的硕儒张禹。三国时博士张揖,著有《广雅》10卷等。北魏时,籍贯清河的儒将张彝战功卓著,官至侍中。自北魏至北周,清河张氏名垂史册者还有张谠一门、张烈一门,以及天文学家张子信、大数学家张丘建等。清河张氏的再次显赫于世是在唐朝。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唐高宗时为相的张文瑾,武则天时为相的张锡就都是清河张氏。唐代著名诗人张祜、张众甫、张固等也都是清河张氏子孙。《唐贞观八年条举事件》提到张氏郡望6个,贝州清河郡张氏列第一位。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命大臣甄别确定全国十大姓作为“国柱”,清河张氏位列第一,被定为“乙门”,排在“国柱”之首。唐人林宝《元和姓纂》、宋陈彭年《广韵》以及宋修《百家姓》等均以清河为张姓第一郡望,后世张姓子孙修续祖谱也多以“清河堂”冠名。
  张姓因为是大姓,来源众多,分布广泛,其郡望除清河这支外,还有南阳、吴郡、安定、武威、范阳、中山、汲郡等多支。据台湾地区屏东县《清河百忍族谱》记载张氏祖脉在清河,后因“生子众多迁入徐州,逐渐南下,西汉末年王莽当权,时元始元年九月十三日,一祖带领男女族人众多,过扬子江,分往下塔衢州(在今浙江)、托州(在今江西)、赣州等处。一祖迁往建州(在今福建),一祖入湖州(在今浙江),一祖入演州(在今越南)。各成桑梓,四海散处。后世子孙皆是亲生骨肉,不可弃也。”查阅《清河县志》及一些史志,清河先民历史上曾多次大规模地向外迁徙,逐渐遍及全国,时至今日已遍布世界各地。
  天下张氏源清河,还因清河在周代就有张氏祠堂及古墓。据明朝永乐年间《清河家乘》记载:“仪仕秦为相”“策鲂公当时坟茔诸处,立庙清河。”说明张仪的兄弟张撰曾于周朝在清河立过宗祠,这是张氏根在清河的又一佐证。起源于清河的张氏族人世代繁衍生息,不断扩展壮大,表现出异常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也说明,清河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据考古证实,汉代的城池均掩埋在今地下十米以下,其遗迹无从辨认。现今,张氏祠堂的准确位置已难确定,按照“立庙河南”(河,指古黄河支流河或古清河,即今清凉江道南)的大致位置,在今县城西1 5里处,复建祠堂。每年清明节,是清河张姓公祭日,各村张氏族人代表都要到张氏祠堂,恭以猪、牛、羊、鸡四牲及素果为供品,祭拜祖先。自张氏祠堂建立以来,海内外张氏后裔也多次到清河寻根祭祖。

  (责编:孙这)

推荐访问:清河 张氏 青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