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春怨》与《武陵春》对比分析】 武陵春 李清照

  摘 要: 威廉斯的经典名作《寡妇春怨》有别于西方的传统诗歌,其主题与意境更接近于中国古典“闺怨诗”。我国宋朝诗人李清照以女性视角创作的《武陵春》在古代闺怨体诗歌中独树一帜。本文试从写作主题和写作方法的角度对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 《寡妇春怨》 《武陵春》 写作主题 写作方法
  威廉斯的《寡妇春怨》几乎被所有的诗歌选集列为当代美国名诗经典,它与美国,乃至整个西方诗歌传统有很大区别,而且很少见到类似的作品,反而更接近中国古典幽怨诗词传统。李清照的《武陵春》是中国诗词作品中的抒愁佳作。同为描写妇女的孤独与愁苦的诗歌,这两首诗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一、作者简介与诗歌原文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是美国著名诗人,他最初受意象派诗歌的影响,后来形成自己的诗风。他主张要写具体、平常的事物,从凡人、凡事中见出真理和美。在诗歌语言方面,他主张用美国本土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威廉斯的诗节奏明快、自然,音调和谐,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影响甚大,被誉为本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二十世纪初,庞德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成英语,中国古诗开始被美国了解,威廉斯开始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兴趣,写有《致白居易之魂》等诗。《寡妇春怨》写于1921年,当时威廉斯的诗歌已经摆脱了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逐渐向后来注重直接诉求事物本性的“客体诗”过渡。诗歌原文:“我的庭院是哀愁/那儿初生的嫩草/依旧灼灼欲燃/像往常一般/可是今年却以/冷冷的火焰包围我。/我跟丈夫共度了/三十五年。/今天李树一片白/满树累累的花朵。/累累的花朵/曾压低樱桃树枝/而今替不少灌木丛染色/一些染黄,一些染红/可是我心中的悲伤/比繁花更强烈/因为虽说它们/一度是我的喜悦/今天我向它们注目/转头却将它们忘记。/今天儿子告诉我/在远方郁郁林木边缘/青草地上他看见/一棵棵白花树。/我觉得非常想/去那里/陷入花深处/沉入树旁的沼泽里。”从此诗我们既可看到诗歌浓厚的感情色彩,同时又能看到诗人特有的简洁清晰的客观描述。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是金石学家。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几年后,丈夫病死,女词人孤苦地漂泊于绍兴、杭州、金华一带,晚景异常凄苦。她的词作以此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闺情相思之作,清丽活泼,后期词风大变,多抒写国破家亡的哀痛,凄婉感人。《武陵春》作于南宋高宗五年(1135年),原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当时北宋沦陷,丈夫亡故,诗人寓居金华,这首词表达的就是这种国破家亡的满腔忧愁。
  二、写作主题
  《寡妇春怨》这首诗的开头便笼罩了一层悲凉的气息。春天本来是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的时节,满园的春色给人们带来的应是希望与喜悦,但是诗人却选择“哀愁”和“冷冷的”这样表现悲凉气氛的词汇来展现春日的景象,以衬托寡妇孤独凄凉的心境。萋萋芳草盖满庭院的每一个角落,却无法覆盖寡妇心头的忧伤,悲哀是小院的基调。青草鲜亮的色彩如同火焰,激起了寡妇对往日生活的回忆。那曾目睹她和丈夫恩爱生活、被她视为幸福象征的青草,如今却透出一股阴冷逼人的寒气,使她独自黯然神伤。这是诗歌中第一次出现的感情波澜。在诗歌的中间部分,寡妇再次抒发了心中积聚的满腔悲哀,尽管春色满园,但是,她觉得春天浓艳的色彩远不如她心中对亡夫燃烧的思念之火,远不能抚平她心中的创伤。在结尾部分,寡妇的感情再次达到高潮。诗人通过最后两个排比句,深切地表达出寡妇愿与丈夫同生共死的强烈愿望,她愿委身于花丛和泥潭,化作尘土,化作春泥,和丈夫一起长眠地下。
  《武陵春》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通过景物描写和词人对自身举止情态的描摹表达无尽的愁绪和哀痛:“风住尘香花已尽”,既是对眼前景物的描绘,又是对眼前艰难处境的象征和比喻。百花盛开的景象已荡然无存,暗示幸福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所以才日晚倦梳头。一个“晚”字一个“倦”字,表达了作者内心极度的抑郁苦闷和百无聊赖。三四两句进一步抒写内心的悲苦和悲苦的由来:欲语泪先流皆因物是人非事事休。春光依旧,丈夫的遗著《金石录》仍在身边,旧时的生活用品也未散尽,但丈夫已经故去,自己流离失所,国事家事今非昔比。睹物思人,悲痛断肠,一个“休”字,道出了“欲语泪先流”的万般无奈。下片“闻说”、“也拟”、“只恐”侧重描述自己“欲遣愁去愁不去”的内心活动,是对上片内心悲苦的进一步抒发。虽然已是晚春时节,但双溪春光尚好,还可以泛舟水上,词人打算去“泛轻舟”以排遣心中的苦闷和哀愁,但是人未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舟小,载不动那么多的愁苦。最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自然妥帖,语意新奇,想象惊人,寓情于景,是描摹愁思的千古名句。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失去丈夫后妇女的哀愁与孤单,都是看到周围熟悉的事物回忆以往的幸福生活。寡妇是触景生情,看到春色满园想起以前和丈夫的幸福生活,李清照则是睹物思人,看到以前的生活用品和丈夫的遗物愁绪顿生。但是两者表达的主题却有所不同。《寡妇春怨》显然受了中国古诗的影响,用花、草、树、木来反映投射幽怨之情,但仍与我国的幽怨诗不同。在西方诗歌传统中很少有怨妇心态的描述。威廉斯描写的是寡妇,而不是怨妇,与中国闺怨诗歌形似而神不似。《寡妇春怨》只表达了一个寡妇在失去丈夫后内心的痛苦,并不掺杂其他的感情。然而《武陵春》中,除了表达怀念丈夫之情,还含有一种国破家亡的幽怨之情。“风住尘香花已尽”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写,更象征了国土残破、人民惨遭涂炭的凄凉景象,这体现了中国古典闺怨诗的特色。闺怨诗中大多描写的是由于战争夫妻分离,既表达了妻子与丈夫分离的痛苦又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
  三、写作方法
  这两首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典型的传情达意手法。闺怨诗通常使用自然景物如花、草、树、木来构建意境,以此反映和投射女性幽怨的心情。《寡妇春怨》用的是对比反衬的方法表达寡妇的哀愁之情,整首诗描写的景色是充满生机的春天。“初生的嫩草”、“白”、“黄”、“红”这些颜色词更描写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春日景色。然而在寡妇看来,这景色是清冷悲伤的。诗人采用反衬的手法,以美景反衬出寡妇内心的孤独与痛苦。李清照的词虽然也写于春天,但词中的景色却与《寡妇春怨》完全不同。她写的是暮春的景色,用的是烘托的手法,开篇一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便将一幅衰败的春日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风吹花落,一片萧条,这一景色烘托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身临其境怎能不悲伤呢?
  虽然都是借景抒情,但是由于中西诗歌的差异,西方重的是细节描写,而中国诗歌重的是意境营造。《寡妇春怨》寄情寓景,对春天的景色大量描绘,同一景色在今年与去年带给人的却是不同的感受:以前的青草带来的是欢乐而今带来的是痛苦。而《武陵春》并未对春天的景色进行大量的描写,只用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使是与非、物与人构成对比:物依然如故,人今非昔比。
  在《寡妇春怨》中,诗人将正面表达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用“火焰”一词来形容寡妇内心强烈的痛苦。火给人温暖,但前面的“冷冷的”一词则说明这火带来的不是温暖而是寒冷。“白”一词营造出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白色既象征夫妻间至纯至真的感情,又寄托寡妇对丈夫的无限哀思。诗中也有感情的直接表达如:“可是我心中的悲伤/比繁花更强烈”,“我觉得非常想/去那里/陷入花深处/沉入树旁的沼泽里”。深切表达了寡妇与丈夫同生共死的强烈愿望。《武陵春》则没有如此直白的表达。而是用一种委婉的手法,通过动作来表达愁苦,如:“倦梳头”,“泪先流”。“倦”有疲劳、厌倦之意,词义比“懒”,“慵”更深一层,“倦梳头”可见意兴萧索,悲愁之至。最后一句将愁绪推到高潮。愁本来只是一种情绪,是虚的,如果从本质上说,也只能说愁得厉害,甚至愁白了头发,这些说法都显得太抽象,而用小船都载不动了,就有了重量和质感,将抽象事物具体化,形象地展现了词人悲愁之至。
  四、结语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失去丈夫后妇女的哀愁与孤单,写作主题相似而又不尽相同,《武陵春》暗含了一种国破家亡的爱国情怀。《寡妇春怨》从写作手法上可以看出,中国诗歌对于威廉斯的影响,表现出了在人性感悟上中西方的一种共鸣。这两首诗读后都使人沉浸在一种悲凉的气氛中,为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而感叹,两首诗不愧为中西方诗歌的佳作。
  参考文献:
  [1]辜正坤.世界名诗鉴赏词典[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928.
  [2]李文俊.美国现代诗歌1912-1945[J].外国文学,1982(10):87-96.
  [3]张晶.从《武陵春》看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1(2).

推荐访问:寡妇 分析 武陵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