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撰文怀念“伯乐” 怀念往事

  温家宝在文中写道:“我们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就是这样从山沟里被选拔出来,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的。”      1月13日,是地质矿产部原党组书记、部长孙大光去世5周年的日子。这一天。他的亲属和老同事们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撰写的纪念文章《深切怀念孙大光同志》。
  温家宝在文章最后引用了杜甫的诗句来缅怀这位老领导:“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
  1934年入党的孙大光曾长期从事地下工作,上世纪60年代曾任交通部党组书记、部长,1979年任地质部部长。1985年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5年离休。在孙大光领导地质矿产部期间,中国于1984年发现了塔里木油田。同在这一年,他第五次带领从省局中青年领导中筛选的优秀分子到基层做流动调研。
  就是在这样的调研中,温家宝于1981年第一次接触了孙大光。温家宝在文中写道,“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得到兼有领导、严师、益友的感受。”
  
  发掘年轻人
  
  和平里5区。是孙大光夫人张刚居住的地方。张刚在孙大光去世后搬进了这个宽敞的房子。像许多老干部的家一样,在显眼位置摆了一些仿古摆设,两面墙上挂了山水画和梅花图,落款是不太出名的现代画家。一进门正对的墙上有两张照片:一张是孙大光在上海参加会议时讲话的照片,他面容威严,双手张开。在慷慨激昂地讲话;另一张是头发花白的他和温家宝的合影,老人穿着枣红色的羊毛衫,拄着手杖。和第一幅照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他显得消瘦,更像一位和蔼的老者。温家宝穿白色衬衫、蓝色外套,微笑着和他并排站着。
  不过,张刚也想不起来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2005年编辑《孙大光纪念文集》的时候,工作人员冲洗出来挂上了墙。
  上个世纪70年代,“文革”中被打倒的孙大光复出。曾任孙大光秘书的程利伟说,孙大光在1975年进入国家计委地质局任职。“他当时就敏锐地意识到,地质系统的干部存在着严重的老化和非专业化问题。”
  70年代时,地质系统各级领导班子数千名领导,绝大多数为部队转业到地质系统的干部,年龄普遍在60岁上下,孙大光也说自己是“外行领导内行”。
  于是,1980年上半年,孙大光要求组织部门从各省局的副局级干部中挑选一批“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优秀干部作为部级、局级领导后备干部,进行重点考察培养。
  温家宝在文章中回忆说,1980年地质工作的管理体制改为以地质部为主的双重领导后,孙大光把注意力逐步转向选拔干部、培养接班人的工作,在创造性地完成这项“老干部第一位的任务”中起了很好的典范作用。他从近年擢升为省局领导的中青年干部中筛选若干优秀分子作为考察对象,亲自带队赴基层做三四十天的流动调研。
  1980年10月,孙大光从组织部门列入部后备干部的名单中圈定了5名既懂专业又年轻的副局级干部,再加上著名的地质学家和组织部长等组成调研组,深入新疆、甘肃和青海3省区20多个部属基层单位开展调研工作,历时40天。
  这是孙大光第一次带“专业加政工”考察组调研。自此到1985年,孙大光先后5次率领33名年轻干部赴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江西等14省区进行调研。
  后来在这些青年干部中,有11位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
  
  温家宝感谢孙大光调他进京
  
  曾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的张宏仁在笔记本上记录下1981年8月调研时的行程:“26日上午考察松花江,下午与地质局技术人员座谈;27日从哈尔滨乘火车到鸡西;28日考察鸡西柳毛石墨矿;29日上午从柳毛到牡丹江。下午听取黑龙江地质一所汇报;30日上午从牡丹江经东京城到镜泊湖,下午考察火山堰塞湖;31日上午考察火山堰塞湖瀑布,下午及晚上与黑龙江干部座谈”。
  那时,他刚被任命为北京市地质局副局长。这已是孙大光的第二次调研。另外几位干部还包括吉林局的张文驹、贵州局的韩至钧、河南局的方樟顺、甘肃局的温家宝以及湖南局的宋瑞祥等人。
  根据公开简历,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构造专业研究生温家宝于1968年开始在甘肃地质系统工作。1979年至1981年担任甘肃省地质局副处长、工程师。1981年起任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
  这次调研,是他第一次见到统管全国地质矿产工作的孙大光。
  国土资源部原正局级纪检监察员、曾任地质矿产部政治部副部长的王淑琴也曾在文章中回忆起这次东北之行:他们一起听汇报,一起到野外,一起到矿山。
  每个省的调研工作告一段落时,工作组内先开会,请年轻干部讲体会、讲意见、讲设想。“大光部长只去听,有时会问,很少讲意见。”内部会议过后再召开由省局领导及有关人员参加的会议,反馈意见,也是让这些同志再一次发表意见。
  王淑琴这样讲述1981年调研中的温家宝,“温家宝同志从不争先,但每次发言都很有条理、很严谨,有简要的几点肯定,有几点意见,又有几点建议,问题点得准,建议很切实际,非常清晰明了。”那次东北之行,温家宝是同行的几个年轻干部中年龄最小的,还在吉林过了39岁生日。
  而查询这些调研名单也会发现,温家宝是唯一一位两次被孙大光圈定,一起下基层调研的青年干部。温家宝则在文章中称,“我有幸参加了第二批和第四批考察,在大光同志的言传身教、年轻干部相互学习和向基层干部学习中获益良多、终身受用,也切身感受到大光同志为此的殚精竭虑。”文章还说,“我们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就是这样从山沟里被选拔出来,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的。”
  1982年,温家宝从甘肃来到北京,开始担任地质矿产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党组成员;1983年起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1985年,43岁的温家宝调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离开地质系统。
  不过对于温家宝的考察培养情形,孙大光从来不愿意和别人提起。“后来家宝同志到中央工作,有人向他问起,他打个哈哈就应付过去了。”程利伟说。这个习惯。也被张刚延续了下来。她说。“大光选拔年轻干部是应该的。”孙大光去世一周年时,温家宝曾为《孙大光纪念文集》作序。孙大光的女儿孙茜苓说,后来温家宝一直想单独发表这样一篇文章。
  
  深切怀念孙大光同志(节选)
  温家宝
  
  大光同志是一位久经考验的政治家。历来勤于学习,博览群书,特别钟情于史籍。他认为,政治是历史的积累,不懂历史就不懂政治。在“文革”中身陷图国的后两年,每天读书一万字,将马、恩、列、斯全集通读了两遍;出狱后一两年时间里,又读完了十大本《世界通史》等。与大光同志共过事的人,无不佩服他请史于心、博古通今,这是他作为政治家、懂政治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跟大光同志一起工作过的年轻人常感叹,弄不懂他有多大的知识,跟着他永远有学不完的东西。实际上,大光同志作为终身学习者,是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
  “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大光同志的睿智、思想和品格将与我们同在。

推荐访问:伯乐 撰文 温家宝 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