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冲天”到“探海”,凝聚着研究生教育的硕果。从“北斗”到“天问”,从“雪龙”到“鲲龙”,这些科技新词连续成了各大社交网络的热词…小编为您整理了《祝融号火星车着陆感悟永攀高峰航天精神心得》,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天问一号成功火星着陆感悟永攀高峰航天精神心得
举“天问”踏“鲲龙” 固人才之基闯星辰大海
近日,***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这为我们如何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更多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指明了方向。
从“冲天”到“探海”,凝聚着研究生教育的硕果。从“北斗”到“天问”,从“雪龙”到“鲲龙”,这些科技新词连续成了各大社交网络的热词,在一个个浪漫的名字背后,是中国的科技事业坚实的脚印,更凝聚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的心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总结科技事业发展的实践,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科技事业取得了一批“叫得响、数得着”的成果,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而这些成就的背后,无疑都凝聚着大量研究生教育的硕果。
从“攻坚”到“战疫”,突显出研究生教育的使命。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我国研究生教育一直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聚焦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各地都有高校将实验室建在乡下田间,让研究生长期驻扎,助力农民增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全国各大医学院校研究生主动请缨,在战疫一线践行医者的使命和责任。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更是其重中之重。高科技人才是一个国家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也是国家竞争诸多要素中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必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夯实人才之基,迈向星辰大海。科技兴则国兴,科技强则国强。目前,我国已建立起涵盖111个一级学科和47个专业学位类别的学科体系,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更加突出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培养,为各行各业输出了大批高层次人才。“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在复兴之路上还有许多难关,必须培养出更多去国家和人民需要之地“绽放”的高层次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等最前沿,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人才。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考试招生制度、学科课程设置,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加强国际合作,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通过稳固人才之基础,进而夯实我们迈向星辰大海和走向伟大复兴的底气。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们的前方是星辰大海,是伟大复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的前方还有很多难关需要我们去攻克,因此我们必须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国家急需且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才能更好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星辰,天问,大海,人才,鲲龙
天问一号成功火星着陆感悟永攀高峰航天精神心得
乘风破浪的“天问一号”向您看齐
7月23日,在海南岛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了我国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天问一号”载着十四亿人的期望,向着5500万公里外的火星进发,“天问一号”的名称取自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这既是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的写照,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值得新时代全体青年学习。
特别能吃苦,青春正当时。毛泽东对年轻人曾讲:“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青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点钟的太阳。”作为当代青年人,尤其是基层干部,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命,更要深刻领会“特别能吃苦”的航天精神,坚定理想和信念,担当起时代责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应对新挑战、抵御新困难,要在千锤百炼中干事创业,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建设基层、服务群众。
特别能战斗,奋斗须有为。探索太空无止境,攀登高峰路道远,载人航天工程越到后期越艰难险阻,所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就越多,需要一支能打胜战的航天铁军。“5、4、3、2、1,点火!”“火箭飞行正常”“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这些发射捷报伴随着掌声见证着中国“长征”再起航,也见证着我国航天工作者不息的战斗精神,回望中国航天的奋斗历程,是几代航天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一代接着一代干”的斗志。新时代青年人,更要勇于砥砺奋斗,拿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决心,奋斗扬帆再起航,要时刻保持高昂的战斗力,以时不我待的劲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广大的基层舞台,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特别能攻关,青年当肩扛。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的主力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代表了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的最高水平,它的成功背后是无数航天人不畏艰险、夙兴夜寐的技术攻关,也是中国的航天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几代航天人凭借着“不服输”“不放弃”“不畏惧”的勇气,用一次次的发射奠定了世界航天大国的地位。每一次的成功发射都是对我们青年人的鼓舞与激励,新时代呼唤新担当,青年人要在基层沉得住气、扎得下根,锤炼过硬本领,以航天精神为标杆,扛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投身党和国家伟大的事业中,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
特别能奉献,初心永不改。中国航天人几十年初心不改,毅然肩负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使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献出了青春、献出了热血,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正是这份无私的奉献精神,鼓舞着每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奔跑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强国伟业,奉献自己的青春、才智、辛劳、汗水,乃至生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关键词:乘风破浪,一号,向您,天问
天问一号成功火星着陆感悟永攀高峰航天精神心得
给“天问一号”的一封信
亲爱的天问一号:
收闻你来自9250万千米外的家书,知晓你在奔向火星的旅途中一切顺利,倍感欣慰,家人一切都好,请放心。你在信中告诉我们,自出发以来,做了三次轨道修正,进行了一次深空机动,正常飞行了快3.5亿公里,还说再跑一个多月,就将拥抱火星了。听到这个好消息,真心为你感到高兴,相信你一定行的。今年7月,你搭着“胖五”成功升空,一转眼,家里已由夏到秋,逐渐进入寒冬腊月,你的家书不仅带来了喜讯,还温暖了我们的心房。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天问一号”的名称取自屈原长诗《天问》,家人为你取这个名字,就是想借古人的诗词表达中华民族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天问”一词既是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的写照,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集体体现,在过去的四个多月里,你在距离地球9250万千米的地方准确执行飞行指令,实现了多个轨道修正和机动飞行,你表现得格外出众,不负我们对你的期望,值得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向你好好学习。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男儿要先做出一番事业,这是你在信中写到的,我很感动,我们的天问已经长大了,估计嫦娥五号妹妹听到你这番话后,也会为你点个大大的赞。你用行动践行了航天人的初心,也用奋斗激励着广大青年。“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但越是艰难险阻,越能磨练我们青年人的意志。就在今年的疫情抗击和抗洪救险中,我看到了和你差不多年纪的青年人,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展现出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广大科研工作者夙兴夜寐、攻坚克难的攻关中不断攀登着科技的高峰,在你奔赴火星的这段时间,除了嫦娥五号妹妹去了月球,“奋斗者”号弟弟也成功实现了万米深潜海试,为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奠定了世界领先地位。科技家族里,你们个个都争气、个个都给力,我为你们只争朝夕的劲头鼓掌。在你们成功的背后,是中国科学家接续奋斗、勠力同心的结果,也是科研工作者拼搏奉献、求真务实的体现,这种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无私奉献的精神、薪火相传的斗志,是我们党员干部应该对标看齐的。就像前几天遴选出的32名“最美公务员”和7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你们都是这个时代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重因佳句思樊口,一纸家书百镒轻。”纸短情长,给你的信也就快收尾了,惟愿我们的天问一号朝着火星的方向,一往无前、矢志不渝,期待你着陆的好消息。
关键词:一号,封信,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