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作文热点时评素材:成都47中高中生坠亡、为何举国围观人口数...

 2021 高考作文热点时评素材:成都 47 中高中生坠亡、为何举国围观人口数...

  01 七普揭晓 为何举国围观人口数 作者:易之《光明日报》( 2021 年 05 月 12 日 02 版)

 141178 万人,这是 5 月 11 日公布的最新中国人口统计数字。此消息一出,就呈刷屏之势,这个数字也迅速出现在大大小小的新闻首页和推送中。

 141178 万人,与 2010 年的 133972 万人相比,增加了 7206 万人,增长 5.38%;年平均增长率为 0.53%,比 2000 年到 2010 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0.57%下降 0.04 个百分点。这个数据,相比于之前网络流传的“中国人口负增长”,当然要乐观一些,但形势依然严峻。根据统计,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放缓,而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60 岁及以上人口达 18.7%;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在总人口中占比达 63.35%,较 2010 年下降了 6.79%。

 对这些数据,其实舆论多少有心理预期,因为中国人口增长放缓已是多年来的现实。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人口增长放缓也是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大趋势。前不久,美国公布了最新数据,人口增长速度在过去 10 年中下降到近 100 年来的最低水平;日本媒体也报道,

 日本儿童数量创 70 年来最低。诚如有人口学家所言:

 “所有这些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速度,而不是方向。” 经过多年反思,人们已经认识到人口是经济发展、社会演进最有力的支撑之一。适龄劳动人口不足,必然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养老体系压力剧增。此外,中国还面临一个特殊情况,就是从人均看中国还不够“富”,人均 GDP 刚刚突破 1 万美元,还有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待迈过,但人口增长已经开始减速,人口红利递减已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对此也不必即刻陷入焦虑。“举国围观人口数”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关注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积极应对人口增长减速成了从官方到民间的认知公约数。(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再加上先发国家的经验教训,事实上已经留有大量时间缓冲,用以在充分吸纳民意的基础上铺开政策设计,以政策对冲趋势。

 此外,之所以全民围观人口数据,也表明在民众看来,针对人口状况而制定的人口决策和个体利益关系巨大。人口决策既是宏大议题,也关系基础权利。人们迫切地关注这些动辄以亿元计的天文数字,而思考的落点最终都是非常具体现实的人生安排。应对人口增长减速,其实专家学者已经提出了不少方案,包括生育政策改进、各项财政补贴、提升人口素质、科技产业革新等。“举国围观人口数”本身也是一个提醒,各项针对措施,不可忽视在手机前看新闻直播的一个个具体的人,政策必须带有一种微观视角,必须要有具体的落点。

 而之所以要有这种微观视角,是因为民众一定是出于自身状态和生活质量而进行生活计划的,比如孩子生不生得起?教育负担重不重?工作能不能平衡?我们的应对措施,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最终指向:让个体的人,能够更好地自我实现,获得更低成本的生存环境。人口是个无感情色彩的中性词汇,但应对人口问题的落点,只能是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人。全民围观人口数据,其实也意味着人口决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到每个人现实的生活和内心的感受。

 生育政策调整初见成效,人口问题还需积极应对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 年 05 月 12 日社论 千呼万唤始出来,5 月 11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数据

 显示,全国人口共 141178 万人,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 133972 万人相比,增加 7206 万人,增长 5.38%,年平均增长率为 0.53%,比 2000 年到 2010 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0.57%下降 0.04 个百分点。

  由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已完成一段时日,却一直未公布数据,结合近年来新生儿出生率的下降,以及 2019 年中国 140005 万的总人口数,“中国人口将出现 1949 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中国总人口跌破 14 亿”的传言甚嚣尘上。(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11 日,七普主要数据终于公布,全国人口总共 141178 万人,人口数没有跌破 14 亿,人口亦较 2010 年有所增长。

  人口没有下降,且 0-14 岁的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的调整是其中的重要因素。2016 年,“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 年和 2017 年我国出生人口大幅增加,分别超过 1800 万人和 1700 万人,比政策实施前分别多出 200 多万人和 100 多万人。且这两年的出生人口中二孩的比重约为 50%,说明生育意愿通过生育政策的调整获得了释放,“全面二孩”政策的积极成效,在七普中得到了印证。

  当然,人口没有下降,这 10 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人口红利还没有消失,并不代表我国人口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减少。虽然目前七普只公布了主要数据,仍可更清晰地看到可见的未来中国人口问题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首先,老龄化是我国人口的长期挑战。从七普数据的年龄构成来看,65 岁及以上人口占 13.50%。而根据联合国标准,达到 14%即为深度老龄化社会,我国已十分接近,且根据目前的趋势,将很快迈入其中。0-14 岁人口占 17.95%,15-59 岁人口占 63.35%,60 岁及以上人口占 18.70%,即便少儿会长大,但少儿人口的增长率并没有老龄人口的增长率高;而且,与 2010 年相比,(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这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分别上升 1.35 个百分点、下降 6.79 个百分点、上升 5.44 个百分点。劳动力人口的回落和老龄人口创新高,成为我国人口问题面临的一大挑战。养老金缺口与现收现支等现实问题,老龄化社会的公共服务、安养措施等长期问题,以及独生子女一代上养老下养小的压力对社会的传导,都是亟待解决的。

  其次,必须直面低生育水平的问题。虽然说 0-14 岁少儿人口比重相较于六普的数据有所回升,但这主要是“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临时影响。近年来,“全面二孩”政策效应正在减弱,且根据七普数据,2020 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 1.3,已经处于较低水

 平,虽然目前新生儿出生率尚未公布,仍不难得出我国已同时面临生育人口减少与生育意愿不足的双重难题。

  鼓励生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老龄化社会的侧面缓解,目前的老龄少子化状况将给社会带来更多挑战。诚然,低生育水平是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面临的问题,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平均出生率几近腰斩。应当认识到,我国低生育水平问题的出现,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复杂成因。对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证实了我国人口并未下降,此前的生育政策调整成效已呈现。但对人口问题所面临的挑战不能轻忽,面对老龄化社会与少子化问题,期待有更多系统性支持政策推行与落地,切实提升生育意愿,释放生育潜力。

 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的意义 2021 年 05 月 12 日 星期三 北京青年报

 张田勘 国家统计局 5 月 11 日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当前人口总量 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除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的总体特点外,一个比较突出的情况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下降。(相关报道见 A3-A5 版)

 此次人口普查的男性人口为 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105.07,与 2010 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 111.3,较 2010 年下降 6.8,(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说明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出生人口性别比也叫婴儿性别比,在正常的社会和自然状态下有一个相对恒定的数值。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每出生 100 名女婴,相应地有 102-107 名男婴出生。因此,把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确定为 102-107 之间。出生性别比值下限不低于 102、上限不超过107 在国际上被视为正常理论值,过高或过低都被视为异常。

 出生性别比的 102-107 数值的科学根据在于,男性在孕育、出生和成长后的风险都大于女性,尤其是生物因素的左右下,如雄性激素,以及男性的体格较强,喜爱冒险、打斗,

 也比女性更爱酗酒、吸烟,因此早死于意外事故和行为方式的男性较女性多。一个社会为了让男女性基本持平,就必须要有多一些的男性出于“备份”的需求而出生,这显然是自然之道在人类的生育中起了更多的作用。

 尽管中国的出生性别比还没有到达 102-107 的正常比例,但是出生性别比在逐渐回归正常,其中一个重要意义是,重男轻女的现象得到了遏制。其中,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实施起了较大作用,如禁止鉴定胎儿性别,从 2003 年 1 月 1 日起中国实行《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尽管有的家庭还是偷偷鉴定胎儿性别并流产掉女婴,但法规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女婴。

 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的放宽也起到了保护女婴的作用。2011 年 11 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夫妇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可生育二孩)政策;2013 年 12 月,中国实施单独二孩(夫妇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生育二孩)政策;2015 年 10 月,(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国家政策进一步改变,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政策的推出对于有意愿生育孩子的家庭来说起到了平衡婴儿性别的作用,这也符合中国“儿女双全”的生育文化和社会习俗,因而更减少甚至杜绝了流产女婴的现象,让出生性别比进一步向正常的 102-107 迈进。

 中国出生性别比逐渐回归正常,客观上推动某些地方和某些群体实现了男女平等。最显著的是,中国目前的在校大学生中女生多于男生。全国女大学生人数第一次超过男生是在 2009 年。2008 年,男大学生比女生多 5.7 万余人。到了 2009 年,全国在校的普通本专科人数达到 2144 万余人,女生占到 50.48%,总人数上,女生比男生多 20 余万人。

 此外,中国出生性别比逐渐回归正常,使得适婚年龄段人口(90 后和 80 后)总体上没有出现严重的性别比失衡问题。此次公布的总人口性别比为 105.07,但出生人口性别比为 111.3,后者虽然没有达到 102-107 的正常数值,但是在逐渐向这个数值回归。到了适婚年龄,男女的失衡也在进一步缩小。

 随着经济发展、生育政策的改变,未来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会进一步向正常数值靠近,而且越接近,越能显示生育政策与人的生育自然规律产生重叠和吻合,也证明生育政策符合自然规律。

 02

 坠亡谜团 学生坠亡令人惋惜,调查回应当直面公众关切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 年 05 月 12 日 5 月 9 日,成都 49 中一名高二学生在学校坠亡,此事引发社会关注。

  5 月 10 日 14 时 30 分,成都 49 中官微发布公告称“公安机关正开展调查”,5 月11 日凌晨 3 时 54 分,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官微以“成华区联合调查组”名义发布情况通报称,经勘查,基本判断该生是因个人问题轻生。

  根据通报,经公安机关现场勘验、法医检验、调阅监控、全面调查,认定:1.尸体损伤符合高坠致死;(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2.根据现场攀爬痕迹、足迹和指纹印证,认定高坠属个人行为;3.经勘查无他人痕迹物证,排除他人所为。综上,排除刑事案件。

  应当说,以往这样通报基本上能够在舆论场过关,它大体上做到了现场证据清晰。但是,以往能够过关的通报现在却没法过关了,甚至还引发了舆论关于请求公布现场照片等相关信息的质疑。

  不管这一请求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以及是否合理,都表明既有通报缺少足够的说服力,而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学生在校园坠亡本来就是一起极易引发舆论同情的悲剧,而在网络上,一名自称当事学生家长并晒出合影的博主,则通过陈述更多事后信息呈现了诸多疑点——问警方,警方说“停止心跳没有送医院直接拉去殡仪馆”;问学校,学校说“会走法律程序,除此之外无可奉告”;要监控,“唯独事发那一段没有监控”。

  而如果现在对新闻进行检索,还能够发现《四川日报》2013 年曾报道,成华区中小学的实时监控如何实现“天网”全覆盖,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和报警设施全部接入公安监控平台。而如今,据孩子家长一方所述,事发那一段没有监控到,“天网”损坏的时间也不得不直让人直呼过于凑巧。尤其是,网络上流传的现场视频,孩子家长在学校大门外大喊开门却被拒之门外,流传的种种信息都表明,家长在事后想要获得孩子为何坠亡的更多信息受到了很大阻碍。

  暂且不论这名学生家长的陈述是否完全符合事实,必须强调的是,学生在校内死亡,家长作为直系亲属,有权利获得事件发生前后所有相关信息,校方也有必要就家长疑问进行逐一回应,(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而不是

 相反,这是对生命的应有态度。法律程序是社会裁量评价程序,却不是回避家长卸下道义责任的理由。

  显然,校方后续处理上的回避姿态已经产生了更大的问题,动摇了成华区联合调查组调查报告的信任度,尤其是让与之相关的所有人一起“两耳不闻窗外事”,这种姿态下,哪怕死因判断经得起推敲,造成的仍旧是一种万事可疑的局面。公开是回应质疑最好的良药,如今质疑凶猛,针对社会关切的具体信息,校方需要有更坦诚和详细的回应。

  这种回应可以有所差异,涉及其他学生或教职工隐私信息的可以只向家长公开,把具有说服力的其他信息向公众公开。事件发生前学生干了什么,120 多久到的学校,学生家长的质疑能不能自证……在回应质疑这...

推荐访问:热点 举国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