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简介 最难拍的中国电影《白鹿原》

  一个个活生生地在黄土地上刨食的面孔和肉身,有高贵也有卑微、有纯净也有龌龊。为它骄傲也好悲哀也罢,它都生生不息地在哪,皇帝改不了、军阀改不了、日本人改不了,谁也改不了。来到白鹿原的人都想强暴这块土地然后永远奴役它,可是最后发现塬上麦子今年烧了明年照样疯长… …
  改编难
  《白鹿原》是一个挑战,这部被文学界誉为中国当代小说巅峰之作的文学作品涵盖了中国半个世纪的苦难历史,从清末到民国元年再到到建国之初,在这里,白、鹿两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是纵线,百转千回,社会历史的演进是横线,愈延愈宽,而传统道德和文化的兴衰则是全书的精神主体。渭河平原上新与旧的矛盾、情与理的冲突、忠与奸的辨识、火与血的洗礼、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人性在各种冲击下艰难生长,复杂的难以用单纯的好坏评价的原生态生活。而当所有的这一切落实到电影上,这种原生态生活的复杂混沌,很容易被清晰的情节所覆盖。
  过审难
  由于原著内容厚重,人物关系复杂,时空跨度大,影片最初试映时和之后在柏林电影节以及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展出时的片长分别长达220分钟和188分钟。由于影片尺度和时长问题,几经修改,艰难过审之后的内地公映版缩减为了156分钟,虽然仍为近年来最长的国产片,但要在删减之后不到2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将陈忠实这部五十多万字的文学史诗铺展开来,并且让观众满意,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全安说,“我希望观众能看到尽可能长的版本,但是目前过审的版本是个相对严谨的版本。我只能说我和制片人都已经尽力了。”
  导演难
  王全安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作品有着浓郁的西部风情和民族特点,单从这点来看,他可能是拍《白鹿原》最合适的导演。但无论导演多么高明,演员的演技多么高超,名著的电影化都只是一种个体的理解和解读,正所谓众口难调,王全安能否将原著原汁原味的文化精髓和观众的欣赏口味平衡起来,值得期待。但正如王全安自己所说的:“《白鹿原》即使只有40%的力道,仍然具有杀伤力”。第一时间看过试映的原作者陈忠实对影片表示了肯定:“几个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内涵都出来了。能把人物展现到这程度,电影应该是完成了它的使命。比起秦腔和话剧的改编,电影是最好的。”
  票房难
  《白鹿原》在商片恣肆的中国电影市场算是一个异数,也可以算是中国文艺片的复兴。人们更希望的,是这部片子能够实现票房上的超越,变成实实在在的文艺大片。但这一点,也恰恰是值得忧虑的。当观众深陷商片掀起的娱乐狂澜之时,还会不会对文艺大片青睐有加?如果叫好不叫座,即使该片在海外获得大奖,王全安依然没有摆脱第六代导演隔膜电影市场的窠臼,中国电影也无法实现从功利到文艺的超越。
  其实如果王全安和他的《白鹿原》能让中国观众找回一些对国产电影和国内电影人的信心和信任,仅此一项便功德无量了。

推荐访问:最难 中国电影 白鹿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