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重指标【探究国小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指标与权重】

  摘要:本研究旨在建构国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指标与权重体系,藉以提供学校在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时一套具系统性、客观性及有效性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试图以文献探讨(Literature Review)、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法搜集资料,并采模糊层级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对象为全国连续三年皆参加试办教师专业发展评鉴,且经教育部征选为97年教师专业发展评鉴种子讲师之国民小学校长、主任、组长、和教师,样本选取方式系采立意取样,总计发出问卷36份,回收有效问卷24份(86%)。
  本研究最后归纳研究结果,建构完成「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指标与权重体系」,此套指标体系共分成三个层级,其中包含第一层级的4个「评鉴层面」、第二层级的11个「评鉴向度」及第三层级的47个「评鉴指标」。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指标建构;模糊层级分析法
  壹、研究背景
  民国85年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经过两年审议过程并提出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其揭橥的教改理念中特别涵括了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维护,这也让教师专业定位的争议再度浮出台面。随后持续不断的教改方案接踵而至,其中广为大家所熟知者如民国89年教育部公布「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紧接着于90学年度正式推动实施。此项前瞻性的课程改革挟着「松绑」、「增权授能」的理念,赋予学校单位及教师相当程度的自主与弹性空间,相对的却也带给学校及教师前所未有的冲击。教师专业发展是影响教育成效的关键,世界主要国家都将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视为重要的教育政策,我国亦于民国95年4月制定「补助试办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实施计划」,鼓励学校与教师自愿参加教师专业发展评鉴,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民国98年教育部续订「补助办理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实施要点」,积极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评鉴,使评鉴持续发挥促进专业成长的功能(2009)。
  再者,少子化代表着未来人口将逐渐变少,学生人数亦将逐步锐减,因而对整个教育体系而言,必将面临着严苛的市场机制考验。少子化后,教育市场中所立即反应的现象是生源减少,学校可能减班或并校,也可能招生不足,因而可预见的其将造成教师超额,「流浪教师」的问题将更形恶化(黄能堂,2007);这一现象从幼儿到高等教育部将产生骨牌效应,且其中又以幼儿园与国小首当其冲。据估计,至105年台湾总人口数将呈现负成长,国小教师编制将减少三分之一(徐明珠,2006);面对师资员额的减少,教师担心饭碗不饱,如何在少子化的浪潮中,避免成为被淘汰的超额教师,此问题所产生的冲击之大,已明显的反应在当前及未来几年的教育体系变革上。
  如何强化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如何全面提升师资的质量,此早已成为当前所有有志于教师工作者必须正视并深思的重要课题。为协助学校与教师了解自身教学成效、改进教学缺失、进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本研究试图以文献探讨(Literature Review)、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法搜集资料,并采模糊层级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进行数据分析,以建构国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指标与其权重及重要性排序,藉以提供学校在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时一套具系统性、客观性及有效性的参考依据。
  贰、文献探讨
  一、教师专业发展
  专业是一种需要特殊智力来培养和完成的职业,早期的社会科学家Carr-Saunders(1933)认为「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以提供专门性的服务。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专业有更进一步的阐释,指出专业是一种具有特定专门知能的职业,从事此一职业的人员具有专门的知能,遵守共同的规范、参与共同知识社群,以维持或提高专门素质,并具社会影响力(谢文英 &洪文芬,2007)。黄坤锦(2003)指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于1996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Special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the Status of Teachers)中决议:应强调教师的专业性质,认为「教学应被视为是专业」,自此,对教师的地位给予专业的确认与鼓励。而身为「专业」的教师,本身应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秉持对自身专业的期许,透过持续的用心与努力,以改进或提升自身的专业表现与绩效,并追求专业深度及专业自主性。
  为维持「教师专业」的质量,高雄市教育局在民国90年的检讨会议中指出(引自吴清山、张素侦,2002),实施教师专业评鉴之主要优点为:一、教师可体验专业素养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并勇于接受评鉴;二、教师能养成建立教学档案及经常自我检讨教学;三、教师专业评鉴工作获得社会及家长的认可与赞许,也从制度中发现缺失及需要改进之处。简茂发(2002)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个人专业知识及教学技能的提升与开展,还包括对所处环境的认知和自我意识与反省。黄坤锦(2003)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是奠基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之上,不断的研究改进;或者说,只有在随时的在职进修教育当中,教师的专业才能继续的有所成长发展。谢文英和洪文芬(2007)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教学生涯过程中,适应教育改革潮流、满足教学心理需求、符合教育生涯规划,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正式与非正式的研习、进修、研究等活动,以其引导自我反省与了解,促进自我成长与实现,达到增进教学质量、提升班级经营、充实辅导知能、增进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态度,表现出有效率的教学行为,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将自己转化为具有专业权威的人。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教师专业发展乃是教师在整个职涯发展中,基于原有的专业基础,秉持专业提升的精神,持续不断的投入学习与研究,以求充实与精进其专业深度及专业成就的活动历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评鉴
  教师乃学校中核心关键的一份子,一个教师必须具备或运用什么知识与能力,才足以胜任教师的工作?教师能否持续不断追求成长,以达自我的提升?教师能否配合各项教育改革政策的实施,不断研习进修?凡此种种,均影响教育改革的成败。当前台湾正面临少子化的冲击,教育体系首当其冲,因而如何事先规划好各项应变措施,值此之际,更呈现出探讨教师专业发展评鉴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张德锐(1992)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应包括掌握教学目标、活用教学策略、增进有效沟通、营造学习环境、和善用评量回馈。简茂发(2002)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有四个层面:1、教育信念, 2、教学态度,3、专业能力,4、专业发展。因此综合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大致包含有学科专门知识,教学专业技能、学生学习与表现、与教师专业发展等几大项。
  教育评鉴是评鉴在诸多领域中的一种运用,而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则为教育评鉴的一环。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是确实搜集评鉴资料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将评鉴结果确实的回馈给教师,协助其专业发展,以提升教师专业知能及改善教学质量(曾淑惠、徐昊杲和饶达钦,2007;翁福元和林松柏,2004)。洪国梁(2003)和张德锐(2004)认为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是根据教师表现的规准,搜集一切有关讯息,以了解教师表现的优劣得失及其原因,提供意见和建议,以协助教师改进教学,或提供适当的在职进修课程和计划,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部(2007)指出,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是一种透过诊断、辅导的方式,提供教师自我反省教学的机会,并辅以教学辅导教师制度,促进教师同侪合作,协助教师专业成长、增进教师专业素养,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归纳以上学者专家的观点,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评鉴的定义为根据事先建立之具体客观的评鉴规准,藉由系统化、多面向的资料搜集,以呈现教师各方面的专业表现,并透过诊断、辅导的方式,协助教师检视工作之优劣缺失,进而提供教师适当的在职训练课程和专业发展计划,协助教师提升专业效能与教学质量。
  三、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指标建构之沿革
  评鉴指标的建构有助于实施教师评鉴机制,如果评鉴指标设立不当,则再好的评鉴方法、分析,也无法搜集到适当或者合用的教师评鉴资料。近十年来,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指标建构之发展历程,主要情形概述如下:
  吕锤卿和林生传(2001)运用德怀术研究国小教师专业成长指标;翁福元和林松柏(2004)结合了教师生涯发展的五种阶段,建构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指标架构;且为建立一套九年一贯教改后适用于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指针系统,潘慧玲等人(2004)亦进行国民中小学教师教学专业能力指标建构之研究。
  尔后,2005年台北县政府教育局鉴于社会对教育质量管理观念抬头,教师专业表现面临挑战及教师专业成长资源有待整合,乃依循草根模式之发展策略,拟订形成性导向之教学专业评鉴工作试办计划,以协助教师发展专业知能并强化整体教学质量与效能,尝试在学校现场建构教学专业评鉴之可行模式,计划透过逐步试办之经验,具体检证教学专业评鉴之推动将遭遇之困境与寻求成功之契机,以作为未来推广与应用之参考。其试办期程自94年2月至95年7月,共分三阶段实施。评鉴指标内涵以教学专业评鉴为主体,界定专业教师服务之基本面向为三大面向,共有二十五条评鉴指标,六十五条检核重点与相关检核示例。
  郑进丁(2006)以高雄市国小为对象,建构国民小学教师专业评鉴指标与权重体系的研究,提出的评鉴指针共分三个层次,第一阶层的主要指标分别为「教师专业成长」、「教师教学效能表现」、「行政与协同工作表现」。第二阶层的次级指标分别有:「教师专业成长」下辖之研究能力、学习进修、教学反省、专业态度四个次级指标;「教师教学效能表现」下辖之教学表现、品德行为、班级经营、学生辅导等四个次级指标;「行政与协同工作表现」下辖之同侪互动、校务参与、小区互动等三个次级指标。第三阶层则是在第二阶层11个次级指标下建构出65个具体指标,而此65个具体指标则可由使用之学校单位在主要与次级指标架构不变的前提下,调整增删以符合各校之需。
  潘慧玲等人(2007)为配合教育部自九十五学年度起协助推动「教育部补助试办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实施计划」,修正「国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指针系统」中的五项层面(规划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评鉴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成为「课程设计与教学」、「班级经营与辅导」、「研究发展与进修」、「敬业精神及态度」四大主要指标。
  综观上述,可发现若就评鉴指针的层面而言,一开始我国有关教师评鉴指标的研究多偏重于「教学」评鉴的指标研究,且评鉴内容上明显偏向课程设计与教学;其后,教育部(2005,2007)、潘慧玲等人(2004)和郑进丁(2006)才有系统地将研究将焦点扩大至班级经营方面、教师在职进修与专业成长方面、以及教师专业态度与服务热诚方面等。本研究综合上述指标建构文献之分析,并参考教育部试办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实施计划中公布之评鉴规准,将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归纳为四大类,分别是:「课程设计与教学」、「班级经营与辅导」、「研究发展与进修」、「敬业精神与态度」四个层面。研究者依「层面-向度-指针」的体系结构,将本研究初拟的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指针体系统整理胪列如下表1所示:
  四、我国教师评鉴实施沿革
  以往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教师评鉴」法制,但实务上性质相似、名称相近的规定办法却是有之(方国荣,2002)。最早实施的教师评鉴政策,可追溯自1947年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根据公务人员考绩条例之内涵与精神,自行订颁行政命令据以实施的「台湾省各级学校教职员成绩考核办法」。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下,政府基于政策考虑,透过行政命令强制学校对教师进行年度绩效考核,是一种由上而下且具强制性的教育措施。发展至民国四十三年力时修正,将专科以上学校的教员排除,学校教师成绩考核适用对象仅限于中等以下学校教师。
  此后,1971年教育部统一订颁全国适用之「公立学校教职员成绩考核办法」,此为我国中央政府制订法规正式考核学校教职员绩效表现之滥觞。1996年「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针对「改革中小学教育」的部份,提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建立教育评鉴制度」的呼吁,尝试摆脱传统教师考核办法被动消极的窠臼,重新检视既有考核制度,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制度共识。1998年,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托大桥国小组成研究小组,进行有关教师专业评鉴的规划研究,以「发展性的教师评鉴系统」为蓝本,提出「发展性的教学辅导系统」,并于2002年进行「教学辅导教师设置试办方案」迄今。1999年高雄市政府教育局为提升高雄市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订定「高雄市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专业评鉴试行要点」(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0),期望透过诊断、辅导的方式提供教师自我反省教学的机会,达成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激励教师成长与发展学校特色的目的。该试行要点,已具备教师专业发展评鉴的雏形。   2003年九月十三日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发展会议,会中重要结论与建议事项之一即为推动「教育部补助试办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实施计划」。2004年1月至6月教育部针对「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专业评鉴实施计划(草案)」内容召开6次座谈会,深入交换各界意見。为了让本项工作能更切合实际需求与世界潮流,教育部一方面调整推动的脚步,一方面开始收集相关的立论依据及教育评鉴的经验,并于2005年3月至8月成立项目:调查国外教师评鉴制度,以作为推动的重要參考依据(颜国梁、洪劭品,2007)。依据此项结论与建议事项,于2005年十月二十五日通过「教育部补助试办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实施计划」(教育部,2005),计划中明定教师专业发展评鉴之目的为「协助教师专业成长,增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然而由于教师专发展评鉴尚缺乏法源依据,因此采自愿原则,鼓励学校申请试办,从九十五学年度开始办理试办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办理期程为二至三年。自九十五学年度至九十七学年度全国参与试办之学校数如表2所示,其中连续三个学年度皆参与试办的学校共计56所。教育部进一步从这些学校中征选培训评鉴人员与讲师,并积极投入规划相关试办计划、评鉴工具及规准、实施手册、研习课程及辅导咨询人力资源。显示我国教育改革工程有关教师评鉴制度正朝着以教师专业发展评鉴为发展主轴的目标向前迈进一大步。
  参、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资料的搜集系采文献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并所得数据采用模糊层级分析法(FAPH)进行统计资料的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全国自愿参加教育部补助试办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学校的校长、主任、组长与教师为研究对象。总计发出问卷36份,回收有效问卷24份(86%)。
  二、研究范围
  为了解教师专业发展评鉴之评鉴指标,本研究以教育部(2007)公布之「教师专业发展评鉴规准」成果报告中研订之评鉴规准为主要参考依据,采取「层面-向度-指针」之架构,经由归纳教师评鉴指标相关理论文献的探讨及汇整学者专家之意见,藉以建构完整的国民小学教师评鉴指标体系初稿。再透过实际参与试办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学校的教师进行各项指标相对权重问卷调查,进一步发展指标的相对权重体系。
  三、研究工具
  为达成研究目的,问卷内容是根据层级分析法(AHP)之问卷形式加以设计。首先依据教育部公布之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应涵盖的课程设计与教学、班级经营与辅导、研究发展与进修、敬业精神与态度四个层面为主轴,透过文献汇整分析,在四个评鉴层面下,初步拟定十一个评鉴向度,四十七个评鉴指标;再透过专家访谈法,针对具教育行政、经营管理与教育实务工作专长之学者、校长共五位进行访谈及资料搜集,以了解其对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指标之看法,并以此为增删、修正并确立评鉴指针项目的依据,其层级结构如图1。
  (作者单位:1.致理技术学院,台湾;2.永靖国小,台湾)

推荐访问:国小 展评 权重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