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服饰 从土家族服饰看其民族朴素的审美追求

  摘要本文力求以土家族服饰的颜色、图案、饰物、地域特点为立足点,从土家人心灵手巧、朴素大方、简洁庄重、性格开朗豁达、热情好客的优良品质,探讨其民族朴素的审美意识;通过土家族崇尚俭朴、经济实用的民族传统美德,以及内在的审美内涵的具体呈现,反映出土家人追求美、表达美、创造美的一种朴素的审美追求,从而为土家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土家族服饰 民族 朴素 审美追求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土家族历史悠久,聚居在湘、鄂、渝、川、黔等省市交界的武陵山区,是居住在中国内陆腹地的主要少数民族,共有900余万人,人口较多。土家族自称“毕兹卡”,翻译成汉语是“本地人”的意思。鉴于历史原因,土家族的民族习惯和风俗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汉化情况严重。仅以服饰为例,目前也只有在偏远山区的老人和小孩的衣着打扮中尚保留着土家族的历史遗存。
  一 崇尚俭朴、经济实用
  土家族有崇尚俭朴、经济实用的习俗。服饰上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土家族自己织布缝制成衣服;另一方面,土家族服饰映射出崇尚俭朴、经济实用的民族传统美德。
  首先,为满足生活的需求,巴人(古代巴人与土家族的先民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自己纺织布料织成衣服。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国早在先秦时期就用桑、麻、丝等向王朝进贡。在巴县冬笋坝的船棺墓葬中,曾发现麻布和绢的痕迹,说明纺织业的存在。巴人当时织的布叫“布”或“家布”。《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秦汉时廪君蛮“其君长岁出赋二千一十六钱,三岁一出义赋千八百钱。其民户出嫁布八丈二尺”。板蛮(善于射杀白虎的一部分巴人)交的赋税称为“布”,发展到唐宋时期,是土家族地区所产的“溪布”,仍然十分有名。《溪蛮丛笑》释“溪布”条记载:“绩五色线为之,文彩斑烂可观,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为峒布”。说明当时的“溪布(峒布)用途很广泛。乾隆《永顺府志・物产志》:“(又)棉花,所产可给本境织成布,皆粗厚。汉时令蛮输溪布,大人一匹,小儿二丈。宋朝时辰之诸蛮与保靖、南渭、永顺三州接壤,岁贡溪布,即此类”。由于巴人所织的布相当有名,所以秦汉以来都作为租赋的替代物。从秦汉时的“目布”到宋代的“溪布”其承接性十分明显。在这之前关于什么时期用“溪布”制的服饰样式,没有详细的资料记载。
  在土司统治时期,民国《永顺县志・地理志》卷六引《府志・杂记》载:“土司时,男女服饰不分,皆为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乾隆《永顺府志》卷十记载:“土民散处山谷间。男女短衣跣足,以布裹头,服斑斓之衣。……喜重耳圈,而耳累然,又有项链手圈”。民国《永顺县志》载:“男女耳留垂环,大者如镯,以多为胜。”同治《来凤县志》也载:“男女垂髻,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斓服色”。
  通过以上方志的记载,土家族从织布到做成衣服,在形式上表现出自耕自织的家庭经济,同时也是农耕文明培育出土家人经济实用勤俭持家的一种民族传统美德。
  其次,土家族服饰崇尚俭朴,没有奢靡之风的习俗。据《鹤峰州志》中有“土家族服饰俗‘尚检朴’”、“无一切奢靡之风”的记载。在《建始县志》中也有类似 “建始俗简陋……男女作苦与共,俗不尚衣冠。”以及《宣恩县志》中土民“不尚服饰”的记载。
  二 心灵手巧、具有爱美的天性
  土家族用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自制的服饰,以“土家织锦”著称的“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的传统工艺,采用通经断纬、反面挑纹的方法织成,充分反映了土家人心灵手巧的特点。
  首先,从土家族少女身上可以看到心灵手巧的影响。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少女们,从10-18岁期间主要的任务就是织“西兰卡普”,学习挑花和刺绣,为结婚和在婆家生活做好准。
  其次,土家族人的心灵手巧也体现在服饰穿着打扮方面。例如,男人穿的草鞋,根据时间季节和功能的不同需要,自制出不同类型的草鞋;在劳动中穿偏耳草鞋,以方便生产活动的需要;在春夏之交到秋天,穿用稻草和桐麻编织的,以方便潮湿和雨季的利水,以及酷暑凉爽的需要,加入桐麻编织,一方面是结实耐用,另一方面是桐麻编织的草鞋利水性能好,同时穿桐麻编织的草鞋可以保护脚不至于生脚疾;在冬天的时侯穿满耳草鞋、布筒袜,这样可以保暖不至于生病;当然在闲时根据季节气候和家庭经济情况,穿用麻编织的凉草鞋或自制布鞋,在冬天下雪的时候穿自制的不过雪水、防滑的牛皮钉鞋。
  再次,爱美的天性也促使土家族女人们养成心灵手巧的特点。例如,土家族的少女和妇女们穿的鞋比较讲究,除了在鞋口滚边挑“狗牙齿”外,鞋面多用青、蓝、粉红色绸子,鞋尖正面用五色丝线绣各种花草、蝴蝶、蜜蜂。
  此外,“避邪壮威”促成土家族人心灵手巧的特点的形成。例如,土家族小孩所戴的帽子,不同年龄、不同季节,有“鸡冠帽”、“狗头帽”、“鱼尾帽”等之分。甚至有的小孩所戴的帽子用五色丝线缀上银质的“长命富贵”、“富贵双全”或“福禄寿喜”等寓意深刻的文字装饰,也有的采用在帽子上绣缀银质的“八洞神仙”或“十八罗汉”的人物图案。从土家族多种多样的小孩帽子上的图案装饰,反映出土家人追求心灵手巧审美的内涵。
  三 朴素大方、简洁庄重
  土家族男女着装打扮的服饰,朴素大方、简洁庄重,没有庸荣华丽的感觉,可谓“洗却铅华”尽显朴素的土家族勤劳节俭的本色。
  首先,朴素大方、简洁庄重构成土家族服饰的特色。根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如《长阳县志》记载:“土家以布衣为庶人,而绮罗淫且侈矣。长邑衣饰近古,贫者多以本地布纺织家布机布为常服,妇女荆钗布裙者十之八九,然亦绸布相间,无整套绸缎者。嫁娶间尚华丽,然银器、绸绫外无他饰。夏唯葛麻,冬鲜羊裘,女功除纺织外甚勤苦,而不以蚕为事,盖荆桑叶薄,至长阳更薄,故丝不甚可贵,亦地气使然,非惰也。”
  其次,土家族服饰既具有装饰作用,又具有对人本身的生理机起着保护作用的特点。如,土家族男人腿部缠“裹脚”(又称“绑腿”),呈“人”字路,不仅可以对小腿起保护作用,而且可以保温,适合于“赶仗”、“背脚”等活动,适合于林中穿梭和长途跋涉。
  又如,土家闺女自幼穿耳戴圆圈式的大耳坠,还普遍用红头绳扎一根长辫子。土家族妇女习惯头梳“盘龙髻”,在头上戴大小不同的银质花枝,胸前向右开襟处戴一挂长牙签,手指上戴银质戒子,手腕上戴银质扭或空心花手镯。一年四季,土家人男女习惯在头上包青帕或白帕子。男的脚上还习惯穿白布袜,女的脚上喜缠青布或蓝布裹脚,以及男人穿的一二三的裤子等等。土家族追求朴素大方、简洁庄重“以人为本”的审美观,也是对土家族人的聪明才智最好诠释。
  四 追求美、表达美、创造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土家族追求美、表达美、创造美,是天生具备的爱美的本性。
  首先,土家族人爱美的本性反映出男女平等的思想。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土司时期土家族服饰不分男女服饰,男女都缠青白布头巾,上衣为无领对襟大袖短,无论男女都佩戴首饰,如耳环、项圈和手镯等。在改土归流后,中央政府派的流官不断对土司时期的习俗加以禁止,这种不分男女服饰的状况才得以改变。
  又如,永顺第一任知府袁承宠在雍正八年(1730年)颁布的《详革土司积弊》中指出:“服饰宜分男女也。查土司地处万山之中,界连诸苗,男女服饰均皆一式,头裹花巾帕,前裙尽刺花边,与红苗无异。分别服制,革除唱和,应加严禁。”这应该是土家族服饰的一次大的变革。
  其次,土家族追求美、表达美、创造美从服饰上反映的最为强烈。例如,土家族男人的上衣,无肩缝,袖口花边约4-5寸宽,并且花边为1-2条,男子在胸前还钉有两条飘带;在女装上也有花边为4-5条,衣的下摆前后合缝处,有三四寸之宽不合缝成边,使下摆前后左右成为三块,在胸及袖口衣边四周,用青、白、粉红色的缎子镶边,下装为八幅罗裙,罗裙稍短;女裙大而长。这些是土家族的一种追求美、崇尚美的表达方式。
  再次,土家族男女有斑斓绣花纹图案的服色。例如,男女老少都穿滚边无领向右开襟衣,中年妇女的衣襟角上缀两颗铜扣子,上衣为花边衣,裤也是花边裤;更有特色的是在裤膝盖部两外侧绣有圆形的“双凤朝阳”图案。女人喜穿绣花边鞋,围青布绣花围腰,其花纹图案全为手工刺绣。这些绣工精细,色彩鲜明,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服饰,是土家族审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延伸。
  此外,小孩的帽子造型和图案也集中体现土家族的美。例如“鸡冠帽”、“狗头帽”、“鱼尾帽”等造型,以及五色丝线缀上银质的“长命富贵”、“富贵双全”或“福禄寿喜”等汉字和 “八洞神仙”或“十八罗汉”的图案;包括小孩穿的老虎鞋,用红绸缎做面料,鞋尖向后翻,两耳插上兔毛,前绣一个“王”字,两侧绣花。从服饰造型和图案的选择以及制作中,造就了土家族的一种追求美、表达美、创造美的朴素的审美观。
  五 性格开朗豁达、热情好客
  土家族没有统一的服饰,更没有统一的颜色,其服饰的统一风格是由土家族性格开朗豁达、热情好客的特点所决定。土家族对服饰色彩的喜好,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红色,其次是黑色或者说是青色,此外是斑斓绣有花纹图案的服色。
  首先,从色彩心理学方面来讲,一方面,红色有着热烈、鲜艳、醒目、样和之感,因此喜红者诸多。有色必有红,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之俗。另一方面,土家族也崇尚黑色,在色彩中黑色具有黑暗、阴暗、恐怖的含义,特别是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土家人所表现出一种豁达的生死观、对生的一种渴望和对死亡的一种豁达的超脱态度。因此,土家族人在办喜事的时候,红色成为一种喜庆的象征;在办丧事的时候,黑色成为一种超脱的象征,把丧事也当白事来办,送亡者的灵魂早升天堂;这是土家族一种性格使然,是热情好客、性格开朗豁达在生活中一种释放。
  其次,生态环境也是塑造土家人性格开朗豁达、热情好客的一种因素。土家族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斑斓绣有花纹图案的服色,将自己的追求通过服饰展示出来,这应该是土家人性格开朗豁达的一种个性化的反映。
  在土家族追求的服饰颜色中,不太注重色彩的规律,而较注重色彩的自然属性。俗话说:“红配绿,丑得哭”,意思是说这是一组对比非常强烈的互补色,然而在土家族的色彩意识中,它们二者又是一对非常统一的颜色,在对立统一中求得和谐。通过土家族服饰的造型与色彩,一方面反映出土家族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也释放出土家人追求性格开朗豁达、热情好客朴素的审美品质。
  综上所述,从土家族服饰中可以看到,土家人心灵手巧、朴素大方、简洁庄重、性格开朗豁达、热情好客,这些优良品质是土家族内在审美内涵的具体呈现,同时也反映出崇尚俭朴、经济实用的民族传统美德,从土家人追求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过程中,绽放出土家人一种生生不息的朴素的审美追求。
  
   注:本文系2007年湖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科研立项课题《清江流域的生态资源与民族艺术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07B178;2008年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招标课题《清江流域民间艺术研究》,课题编号:08ZX06。
  
   参考文献:
   [1] 谭志松:《武陵地区民族教育调查报告》,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2] 邓福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3] 潘鲁生:《民艺学论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4] 叶涛:《民俗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 辛艺华、罗彬:《土家族民间美术》,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6] 谭志松:《湖北民族学院学报》,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2006年版。
   [7] 浙江美术学院:《新美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8] 现代艺术编辑部:《新艺术哲学》,现代艺术杂志社出版,2002年版。
   [9] 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金晖,男,1967―,湖北恩施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创作与理论,工作单位: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

推荐访问:土家族 朴素 审美 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