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根植_根植文本,着眼“语言文字运用”

  与历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及实验稿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课标”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修改,将语文课程的首要目标锁定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由此看来,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学会“运用”,或者说学会“驾驭”语言文字这门工具。
  那么,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立足课堂,依托文本,根植文本语言,挖掘文本资源,通过指导方法、引导品悟、创设情境、链接生活等有效途径,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提升能力,迁移运用,最终达成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个性表达的能力。
  一、指导方法,夯实语言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指向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原点。而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首先建立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教师在平时的语文课上需要多花点心思,着手从词语教学开始,扎实、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适宜的词语理解方法,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
  初学课文时,我们可以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提问,设计合宜的解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掌握技能。如学习《猫》(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一文,上课伊始,根据“学习提示”(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桌讨论讨论)自学。检查预习时,先出示一组由生字新词组成的词语。在读准词语的基础上,让学生提问。针对不同的词语,教者采用适宜的方法:
  一是关键词突破。解读“枝折花落”一词,教师出示关键词“折”的意思:①断,②亏损,③折耗。理解了“折”,整个词语的意思就迎刃而解。
  二是直观画释疑。当学生质疑:“为什么把小猫的脚印比作梅花呢?”大屏幕上出示一串串小猫的脚印,三瓣的,重瓣的,真像一朵朵墨梅绽放在屏幕上,直观易懂,趣味盎然。
  三是比较中领悟。理解“任凭”一词,借助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在联系语境、对比阅读中,领悟意思,再联系生活,活学活用。接着出示第二组按照大、小猫不同特点归类的词语。第一类:贪玩、尽职、屏息凝视、性格古怪。第二类:玩耍、淘气、天真可爱、生气勃勃。在指名读、分角色读、感情诵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不仅破解了这两组词语分别写大猫和小猫的秘密,还充分感受到大猫的古怪和小猫的淘气。
  纵观整个词语教学环节,教师不是简单的告诉,不是生硬的解释,而是精心构建了多种渠道,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学生的亲自实践中,灵活、精准地把握语言。第一组生字新词的教学,针对学生的三个疑问,教者采用不同的方法:抓关键词理解“枝折花落”,化难为易,化繁就简;用直观图片释疑,达成“梅花”与“脚印”的有效融通。联系语境,比较领悟“任凭”,遣词造句,学以致用。第二组归类词语的精心设计为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作了有效铺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的教学,融方法与趣味于一体,既夯实了基础,又演绎了精彩。
  二、引导品读,提升语言能力
  田本娜教授在《对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一文中写道:“阅读教学一定要有两个过程。1.从语言表达到概括出来的内容,就是了解整篇文章写的是什么;2.从概括出来的内容返回到语言表达。特别是后一过程,主要是从语言形式上使学生掌握语言。”我们在教学中如果仅仅是理解内容,着眼于文本“表达了什么”,而不去思考文本是“怎样表达的”,语文教学就会滑到“教内容”上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扎根文本,引领学生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在品读中抓住情感生发处,让学生尽情地朗读,尽情地想象,尽情地表达,使品读达到高潮,与文本深度融合。在反复涵泳的同时,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较好地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猫》一文的教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运用了有效教学策略,借助第二组分类词语,引导学生潜心读文,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内容。随后,教师巧妙抓住过渡句:“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将教学重点引入“小猫”这一章节。借助“读词语,想画面”和“读句子,想画面”的方法,在读、思、品、悟中进入语言深度,与文本、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从中感悟出值得学习和运用的方法。
  一是扣住动词读。默读第四小节,圈画出描写小猫可爱动作的词语,交流并相机出示:跌倒、撞疼、开辟、摔跤、抱花枝……
  二是透过动词想。自由读读这一节,透过这些动词,想象小猫在院中玩耍的画面,感受小猫的淘气可爱。学生畅所欲言:我仿佛看到小猫在院子里随心所欲地打滚,无拘无束;我仿佛看到小猫一会儿抓蝴蝶,一会儿追虫子,憨态可掬;我仿佛看到小猫抱着花枝荡秋千,淘气十足……
  三是编成儿歌读。教者根据学生的回答编成富有童趣的儿歌:跌倒 马上起/ 撞倒 不哭泣/ 开辟 新场地/ 摔跤 抱花枝/ 可爱 又淘气/ 可爱 又 淘气 。在分角色朗读,同桌拍手读等多重品读中,学生情趣盎然,学得生动活泼。
  四是潜入句子想。出示小猫淘气的句子,指名读,选择最有趣的画面,想象体会小猫的快乐,再与同座交流有趣的地方。学生的回答同样精彩纷呈:小猫抱着花枝荡秋千,弄得“枝折花落”仍自得其乐,真是淘气到家;小猫满脑门到处乱撞,撞疼也不哭,真是玩兴十足;小猫毛茸茸的,像个小绒球,奔跑、跌倒、打滚、爬起,真是可爱至极……学生读着句子,想着画面,言意融合,情趣共生。
  五是融入情感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融入对小猫的爱,读出小猫的顽皮可爱,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最后熟读成诵,让这只顽皮可爱的小猫永久驻扎在孩子的记忆中。
  在阅读感悟文本语言特点时,学生成了真正的读者,不仅读的时间充足充分,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教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读:扣住动词读,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编成儿歌读,感受小猫的淘气可爱;潜入句子读,边读边想,读出画面,收获了读书方法;融入情感读,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丰富的语言。通过有内容的读,不仅很好地处理了言语内容(表达了什么)和言语形式(怎样表达的),还使语言的理解和情感的升华交融在一起;通过有层次的读,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小猫的形象在孩子的眼前立体了,丰满了,鲜活了。整节课,在反复的品读中,在一次次的叩击文本中,童声共振,充分感受文本语言的张力与活力,有效提升了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优化语言实践
  阅读教学在完成自身教“阅读”的任务基础上,必须关注表达。在学生理清了脉络,读懂了内容,领悟了方法之后,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写”的点,正如歌德所说的:“内容人人可见,意蕴须经一番努力才能找到,形式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如《猫》一文在充分感受到小猫的淘气可爱之后,教师抓住“只要淘气起来就没完没了。”让学生感悟到小猫淘气的画面远远不止书上这些画面,孩子们迫切想知道还有哪些有趣的画面,教师顺学而导,相机出示各种各样小猫淘气可爱的画面,有孜孜不倦地玩着绒球的,有叼着拖鞋到处乱走的,有跟着音乐跳着搞笑的地毯舞的……还配上动感十足的音乐,学生看了不时发出惊呼声,对小猫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教师出示:“ ,也是它的玩具,耍个没完没了, 。”引导学生凭借文本语言,捕捉精彩镜头,展开丰富想象,进行个性化的表达:皮球是它的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会儿拍拍它,一会儿又踩在脚下;老鼠是它的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会儿按在爪子下面,一会儿又欲擒故纵;鞋子是它的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会儿钻进鞋子里,一会儿咬住拖着到处走……学生在表达中思维得以飞扬,情感得以升华,整个学习活动充满了情趣和智趣。
  此环节的语言实践根植于文本语言,挖掘了文本资源,优化了语言实践的过程。首先做到了有的放矢,直接指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其次做到了有境可想,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配上精美的图片欣赏,配以活泼的音乐渲染,配合生动的语言铺垫,营造了想象的氛围,开拓了想象的空间;最后做到了有章可循,让学生的表达清晰化——提供了文本的范式;让学生的运用深入化——写出来比说出来更精准。这一环节激起了学生的情,点燃了学生的思,学生经历了观察、想象、表达、交流四个过程,是得言、得意又得法;这一设计既巧妙地为学生练笔搭建了“支架”,又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逐步掌握了运用语言的规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言语智慧。
  四、链接生活,致力语言运用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是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关注语言形式的最终归宿是学会创造性地独立运用语言,对语言形式的关注不能仅仅停留在积累、感悟上,语言运用要有深度。在积累、感悟、模仿之后,在学习文本范例的语言材料、表达形式之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富有创造性的自主表达,把别人的语言形式转变为自己的语言形式,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这既是语言的一种习得,也是言语外化的一种思维训练过程。如《猫》一文结束时,联系生活设计一条语言自主运用作业:做生活的有心人,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跟踪观察小动物的生活,重点观察小动物的动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学生独立自主创作以后,师生一定要进行评改:精彩的作文,评出优点,进行颁奖;对于共性的问题,一起把脉诊断,对症修改完善,真正落实“写”的训练,使得每次的习作练习学生都有所收获,逐渐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享受一种“笃实”的语文学习生活。
  教师只有努力挖掘语言实践的生发点,搭建平台,寻求表达的源泉,链接生活积累,将文本语言与经验语言融会贯通,进行有创意地独立自主运用时,才能真正形成言语表达能力;只有立足文本,根植文本语言,坚持学习阅读和运用语言齐步走,并致力于语言文字的运用,久而久之,学生方能随心所欲地驾驭文字之舟,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得言又得意这朵鲜花绽放光彩。
  立足文本,根植文本语言,充分挖掘文本资源,让学生潜入文本深处,在反复涵泳、多重品读中品悟情感,领悟方法,增强积累;在创设情境、尽情想象中激发兴趣,激活思维,优化实践;在链接文本、链接生活中获取灵感,获得启发,学会运用。让积累与运用相辅相成,让吸收为倾吐锦上添花,在创造性的语言实践中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
  (庄红梅,如东县宾山小学,226400)

推荐访问:根植 语言文字 着眼 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