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生转化措施 [浅谈如何转化心灵特困生]

  摘要:地区差异和家庭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特困生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热心救助。而时代的发展和家庭境遇的不同也使得一部分“心灵上的特困生”在自己求学和人生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家庭、学校、社会更应该为他们撑一片没有委屈的天空。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灵;特困生
  在这期班主任工作中,有两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一位男生因为父亲去世,家里经济困难,经常出现精神分裂症,还有自卑。他通过各种方式曾多次跟我说了她的心事。总感觉自己不配和同学在一个班学习,认为自己比别人低人一等。二是一位女生经常出现违纪现象,还一次比一次严重。我曾一度把她列为最调皮的、最令老师头痛的、无药可救的学生。但通过几次长时间的交谈,我了解到她是因为家里人比较喜爱男孩,对她漠不关心,视而不见,为了引起家人、老师、同学的注意,便有了多次违纪行为。首先感谢这两位同学能够把心事告诉我这个班主任。帮助他们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我认为是我的责任。很明显他们都属于心灵的特困生。
  一、“心灵特困生”的心理特性
  首先是内心的封闭性。家庭的苦难和不幸使他们感到自己矮人一等,生怕受到别人耻笑而内心走向封闭和对外排斥。他们不愿同别人谈论家庭,变得不和群,对人冷漠、无情乃至仇视。寡言少语,对集体生活漠不关心。
  其次是心理的脆弱性。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他们的心理变得异常脆弱,似乎总是面临什么危险与侵害,容易在别人不经意的言行中感到自己受了伤害变得自卑,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有时乃至把别人诚意的关心看作是有意的挖苦,从而表现出一些怪异的报复行为和攻击行为。
  再次,渴望深层次的理解与关爱也是其重要的心理特征。家庭的不幸,内心的无助与孤苦,使他们对理解与关爱有着一种强烈的渴望,更深的内心深处有着一股被尊重和同情的奢求。若长期得不到心灵的抚慰就会变得不可收拾甚至走向道德的对立面。在小学阶段容易用恶作剧的形式来表现内心的不满并引起别人的注意,若长期发展下去,容易造成社会的公害。
  这样,他们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走向自己和人们愿望的反方向。因而,他们更需要得到关爱和抚慰。家庭、学校、社会更应对他们给予一份特殊的关爱。因为把学生培养成材是学校的成功,让学生远离人生的罪恶与不幸更是对社会的贡献。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对特殊家庭境遇的学生身上,关注那些受伤的心灵,让那些心灵的荒漠重现绿洲。
  二、学校应努力创设理解与尊重“心灵特困生”的氛围
  学校可利用办公会、校会、班会、讨论会等形式统一认识,达成共识。从校长、班主任到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全情参与,共同创设理解与尊重“心灵特困生”的良好氛围。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做他们生活上的朋友。班主任和课任老师应把教育一个“心灵特困生”和培养一个优等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学校和班级活动中为他们创造实现自我、享受成功的机会,并不露痕迹地帮助他们去努力获得成功。尤其是同学,更应主动接近和帮助他们,尽量不提及他们的伤心事、不刺激他们的心灵,努力和他们成为学习与生活上的好朋友,使他们充分享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淡化并消除心头的挫折感和自卑感,树立生活的勇气和对未来的信心。
  三、家校结合,双管齐下,注重家庭环境的重塑
  家庭环境的重塑与学校的关爱、教育同等重要,不可偏废。通过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报告、交流活动等引导家长澄清思想、矫正认识,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帮助学校共同做好“心灵特困生”工作。有的学校通过印制“学生·家长悄悄话交流卡”通过“爸爸妈妈(孩子),我想对你说”的形式,实现双方对等的诚挚的交流,就是一个成功的做法。
  爱,只有缘自内心、毫无矫饰的爱,才会使你走进一个个特殊的心灵,解读一个个特殊的故事;责任,处于对家庭和社会的一份特殊的责任,使我们有义务引领那些受伤的孩子走出心灵的阴霾,让他们心灵的荒漠重现绿洲,为家庭和社会消除那些潜在的无形压力。
  基于上述分析,对这两位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谈话。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心理上的病根,产生这样的事也是很正常的,并指出这样想和做都是没有必要的。时常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中的重要,另一方面还不能让他们自己觉得太特殊,和一般的普通同学是不一样的。不能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而在他们心灵深处留下阴影。

推荐访问:浅谈 转化 特困生 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