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法国老共产主义者的“中国故事” 法国达飞与中国的故事

  他们见证了中国几十年的变化和发展,他们对中国的感情多少年来始终不渝。中国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正如他们的女儿所言,他们“就像是法国的中国人”      年近八旬的让・马丁早已退休,跟夫人克洛德・马丁一起生活在巴黎11区一处简朴的公寓里。客厅里靠墙而立的三个书架上满满当当全是书。景德镇的陶瓷茶杯,景泰蓝的烟灰缸和台灯,还有书架上的汉白玉、红木小摆件,是他们收藏的“奢侈品”。
  上世纪60年代,马丁夫妇曾与中国驻法新闻机构常年合作,后来作为外国专家在中国生活多年。虽然至今仍然说不了几句完整的中文,可他们见证了中国几十年的变化和发展,对中国的感情多少年来始终不渝,中国出现的问题让他们迷茫忧虑,中国取得的成绩令他们无比欣慰。中国是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的女儿开玩笑说,他们“就像是法国的中国人”。
  
  因“亲中”曾被法共开除
  “我没有做过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我就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老头,比我重要的人多得很……”听说本报记者要写写他的故事,让・马丁连忙说道。
  让・马丁曾经是神学院的学生,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并在上世纪50年代加入了法国共产党。
  “放弃神学是因为我再也不相信关于上帝的那一套理论。信仰共产主义是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因为我相信只有共产主义才能真正让工人阶级得到解放。在西方现代民主制度下,一个工人本人也许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境遇。”他说,“但是,对于工人阶级整体而言,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人平等的美好理想。这里也许有‘乌托邦’成分,不过‘乌托邦’代表的是一种理想,人类是需要理想的……”
  上世纪60年代中苏论战时,让・马丁因为“亲中”和“擅自访华”等原因被“亲苏”的法共开除出党,克洛德・马丁也因为支持丈夫而被开除党籍。多少年过去了,克洛德至今还记忆犹新:有人找到她远在马赛的母亲说,“你女儿把自己卖给中国人了,你的女儿女婿被开除出党了!”
  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让・马丁的信念没有改变。虽然早已被法共开除,但每逢选举他仍然会投法共的票。“现在法共也变了,有人又开始请我回去,参加一些支部活动,讲讲中国的事情,中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他欣慰地说。
  
  为“选择”中国而自豪
  与让相比,老太太克洛德健谈多了。克洛德出生在马赛,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时光,她的父亲上世纪30年代参加反法西斯的国际纵队,牺牲在西班牙内战战场上。克洛德年轻时在报社当秘书,是法共积极分子,张贴标语、参加游行,许多活动她都积极参与,她还曾代表法国前往莫斯科参加国际青年大会。
  “在碰到重大的事情很难作出决定时,我就会想想父亲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遇到烦心的事情,我会到拉雪兹神父公墓去坐坐,那里有我熟悉的亲人。” 克洛德说道。
  巴黎城区西北角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安葬着众多巴黎市民和一些历史上的知名人物。那里有著名的巴黎公社社员墙,也有参加西班牙国际纵队牺牲的法国志愿者纪念碑。
  退休以后,克洛德开始写回忆录。“我并不是为了出版,我没有做过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只是希望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外孙女莎拉,让她知道我们的故事,告诉她我所看见过的中国。”她平静地说道。
  回忆过去,克洛德并不后悔当年的选择。她说,正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斗争,今天法国工人才有现在的生活水平和权利。
  她也为当年自己“选择”了中国而自豪,看到自己关心并且为之工作过的中国一天天发展和强大,她由衷地高兴。她说:“我第一次到中国是在上世纪60年代,那时候中国人都穿灰色或者蓝色的衣服,人们在公开场合神情都比较严肃……上世纪80年代我再回到中国的时候,人们的穿着开始五颜六色,表情就开朗多了,不过北京的夜晚很冷清,街上还有马车……去年,我又去了中国了,住在一个意大利朋友买的房子里,她在北京开意大利馆,北京的变化简直太大了!北京人现在穿得比法国人还好!”
  以前克洛德从中国回来带的几乎都是中国工艺品。去年从北京回来,她带回来一箱子衣服。“中国生产的商品现在无论式样还是质量都很好,价钱还便宜。” 克洛德笑着说,“我希望巴黎的商店被中国货‘占领’。”
  北京的发展和变化让马丁夫妇兴奋,不过说道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两人的表情时而也会显得凝重。让・马丁最关心的是财富再分配问题,在他看来,中国这些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人民的生活普遍提高。现在需要采取切实措施让大家共同富裕,同时坚决打击地方腐败现象和黑势力,发扬共产党的本色和优势。
  他感慨地说,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虽然经历了不少挫折,但是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成功。今天的中国处在腾飞前的历史关键时期,只要避开前进路上的一些陷阱,一个团结、强大的中国前景将不可限量。
  (摘自《参考消息》)

推荐访问:共产主义者 法国 中国 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