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向知识服务延伸靠什么
【人才论坛】
知识服务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蓝海。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的快速普及的条件下,目标性更强、个性化更强、时效性更强、时空限制更弱的知识服务时代将全面到来。传统媒体行业怎么能在自我转型过程中,迅速抓住机遇,快速开展知识服务的工作,其中行业内的创新和人才是核心因素。
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创新人才
2014 年,党中央出台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传统媒体的创新发展构建了良好生态。在此条件下,怎样在互联和移动时代,把传统媒体严谨、系统、规范和权威的内容和市场影响力提升到更高水平,同时利用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和手段,把这些优势再次放大和提升,形成融合发展新格局,实现产业升级,是行业发展的要求和挑战。这种变革和发展,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更没有现成的道路,必须依靠创新和人才来具体实践。
促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人才,必然是复合型人才。在创新人才必须拥有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素质等一般性特征的基础上,融合发展创新人员还要有非常好的专业知识架构,不但能深刻了解传统媒体的运行、实施
的规律,还要对当今移动互联的社会发展有敏锐的了解和预判,更要有这两者在媒体融合中合理胶合可行性的判断和执行能力。这种人才可能是传统媒体中长期培养后脱颖而出的,也可以是对媒体的传播有着长期深入感悟的行外人员。他必须有大胆创新、百折不挠的精神去探索融合的结合点,同时要有心细如发、全局运筹的管理能力,去精细构建新的媒体产品生产、传播、市场推广和服务的体系。对于这样的人才,要给他构建开放、宽容、容错、纠错的创新制度环境,让他既勇于创新,又能尽量减少创新的成本。
知识服务以创新为特征
知识服务是以对象具体需求为目标的,知识个性化和定制化传播和服务的活动。当今的知识服务有着非常鲜明的特性:对知识个性化的组织、以问题为导向的知识提供、全过程的知识供给服务、以效果为标准的价值判断、知识的高附加增值、过程的高交互性、非物化或以非物化为主,物化产品为辅的服务过程等一系列特征。这些特征在移动技术的支撑下,使知识服务的形式更加多样,效果更加深入和彻底。
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极大地发展和推动了知识社会的形成,其中移动技术既是创新服务的载体,也是用户参与创新活动的途径,是典型的创新 2.0 模式萌发的场景。以读者为中心、以社会知识需求为舞台、以定制化和个性化为形式、
以互动创新知识传播的效果和效率为目标、全程开放性为特点的知识服务创新 2.0 模式正在显现。知识服务的创新始于媒体的知识组织,作用于读者,但读者又以自我的个性化需要触发新的创新需求,在知识服务链上,每个人都是创新源,都是创新主体,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高级的知识扩散和智力激发的活动,这虽然给知识服务的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提供了更大无限可能的空间。诸如慕课、在线课程、听书、每天十分钟帮你读一本书、企业文化学**台、APP 内的一对一授课等的涌现,显示出应用性创新在知识服务领域中非常活跃。
传统媒体亟待创新思路
传统媒体在历史上就是社会知识传播的主体,但是现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人们的阅读时间被手机屏上的各种应用大量吞噬,传统媒体好像离知识服务渐行渐远。但中央的融合式发展思路,为传统媒体指明了方向。我们回过头来发现,传统媒体严谨、体系化、规范和权威的内容,如果能精准地传播给读者,这些内容正是现在人们快生活节奏里最需要的东西。以前因为传统媒体是大众传播、单向传播和无直接反馈的传播,无法实现在知识服务中的全流程参与、个性化定制和根据效果及时反馈而进行服务的调整等功能。但媒体融合发展让传统媒体搭上了移动互联这个充
满创新的快车,为其在知识服务领域转型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信息通信技术推动了知识社会创新模式的嬗变,同时也从形式、方法、效果和效率上完全改变了知识服务。建立以读者为中心,从知识组织和过程服务都置身用户环境,全程知识服务者和用户互动,全程挖掘和满足读者需求,同时不断发现读者新的现实与潜在需求,并再次提供服务,融合式媒体已经能够完成闭环式的知识服务过程。这种转变急需传统媒体中的创新人才用融合的新思路:创新知识组合的形式,让传统媒体中的内容具有个性化和定制化传播的形式;创新的服务方式,充分利用最新的通信技术,为读者提供全程的知识传递、反馈和再传递;创新的知识传导路径,让知识服务真正在普适计算的环境下,实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透明地获得数字化的知识服务;创新知识服务螺旋上升的可能,让充分的、合适的和友好的内容,提供持续和层次不断提高的知识服务。
*****在博鳌亚洲论坛 2018 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变革和创新已经成为我们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及生产要素的重组黏合剂,特别是体现在知识服务这个改变和推进我们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新兴领域里。创新人才的不断
引入和培育,既能加快传统媒体找到一条新兴发展之路,也能让媒体行业在当今的知识服务大潮中有更大的担当。
(作者:马杰,系人民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