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是值得悲哀的】悲哀

  《读书》今年第五期刊发《身后的寂寞》一文,认为茅盾作品缺乏鲜明的个性,从而“引发了当代文人对他的一种拒绝的态度”。但是,在我看来,拒绝茅盾的原因不单是作品本身的问题,似乎还有其它更直接的原因。这不禁让我想起在北京时,茅盾之子韦韬讲述的两件事。
  近一二年来,好多电视制作人有意把茅盾的《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水藻行》等著作搬上荧屏。有不少人上门拜访过韦韬,请他提些看法。其中《子夜》《水藻行》的剧本是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借助影视手段完整而有创造性地诠释原著,韦韬认为改写得较为成功。但是谈起刘毅然等改编的《霜叶红似二月花》,韦韬却有很多话要说。
  韦韬对《霜叶红似二月花》的改编给了很大的支持,把父亲给该小说作的续篇提纲的未刊手稿献给了刘毅然等。剧本写完后,刘毅然在他家里呆了一个上午,韦韬对剧本谈了自己的许多看法。他认为,改编者对原著的理解有很大出入。原著写的是以王伯申、赵守义为代表的旧势力与钱良材等年轻人为代表的新势力的矛盾与斗争,黄和光在原著中是次要人物,而剧本却以和光恂如良材三人的情爱为切入点,强化原著中的爱情线索,淡化复杂的社会背景。刘毅然听了以后,表示回去一定好好修改。可是直至电视剧播放以后,韦韬才发现刘毅然对他提的意见根本没作任何删改。刘毅然离开时承诺拍完后,马上送来一盒样带,但至今一直没看到他的踪影。
  去年王一川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名噪一时,该选本把茅盾挤出十大作家的行列,而武侠作家金庸名列第四。为此这选本在文坛上被炒得沸沸扬扬。韦韬对此一直不知,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才从一位儿童文学女作家那儿获知此事。这位女作家告诉他,一家书店门口的广告牌上公然写着“茅盾与十大作家无缘”。这位女作家为此与店老板理论了一番,老板直言不讳,这是出版商的一种营销手段,这样做可以产生一定的轰动效应,出奇制胜,牟取暴利。
  近几年来,为茅盾重新定位的呼声此起彼伏,其中不乏有识之见。但是,有些人的“拒绝态度”,同鲁迅所说的“既以自,又以卖钱”的做法没有什么两样。

推荐访问:这倒 悲哀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