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善其身的张良] 独善其身

  公元前201年正月,刘邦大封群臣,曹参、韩信、樊哙等人,都是凭着战功来封官晋爵的,可是张良从未带兵打过仗,凭什么封赏呢?刘邦在这时说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自择其三万户。”

  拒当万户侯
  刘邦认为,张良虽然没有带兵打仗,却设计了决定胜利的方针策略,功劳非常大,作为对张良的报答,刘邦让张良在齐地选择一个有3万户人家的城邑作为封地,那么张良会接受吗?
  在奖励下属方面,刘邦比项羽大方。项羽奖励下属,经常是事先大方、事后小气,说好给10万的很可能只给5万了,甚至有时还不兑现。而刘邦比项羽爽快得多,刘邦和项羽为什么一个得天下,一个失天下,这也是一个原因。有付出才能有回报,刘邦奖励张良一出手就是万户侯,而且是3万户,可以说是出手阔绰。
  张良真值这个价,但是他没要这块封地,也没有以功臣自居,表现出理所当然,受之无愧的样子。张良非常谦和地对刘邦说道:当初我和您相识在留,我能认识您是上天赐给我的福分,是老天要我追随辅佐大王您,您现在要封赏我,只把留封给我就够了,这里对我来说有很重要的纪念意义,3万户的封赏我绝不敢当。
  张良婉言推辞了刘邦的封赏,而刘邦也满足了张良的要求,把留这个地方封给了他,所以张良叫“留侯”。其实张良并不是没有名利思想,放着3万户的城池不要,只是他一贯谦恭温良,不以功臣自居,与刘邦始终保持着一种亲近而不亲密的君臣关系,这个度张良掌控得非常好。
  韩信则不一样,打了一个胜仗就要相应的报酬,要么加官晋爵,要么分封地盘;而萧何虽不像韩信这样明着要赏,却也是不表露而已,刘邦给他的名爵、封赏从来是来者不拒。当年萧何带领家族里几十口人跟着刘邦造反,刘邦后来为了表示报答,封了这几十人为侯,这样的分封何其的显赫,萧何照单全收,一点也没客气。刘邦对这一点表面上没说什么,心里是有疙瘩的,对萧何有了疑忌和防范,得天下后,刘邦还搞过几条小计策,试试萧何有没有反心。

  淡出权力中心
  汉初三杰里,韩信喜欢明着要,萧何谦虚一点,你来送我也不拒绝,永不满足。结果他俩一个被杀,一个被囚,所以叫“韩信灭萧何戒”。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和帝王相处随时都有可能出事。“天下定,谋臣亡”,张良深知此理,特别是西汉王朝建立后,韩信被解除了兵权,萧何入了狱,而英布和彭越都没好结果,这些当初有权有势的人,都一个个地从刘邦的权力中心消失。刘邦称帝后的转变,从他对待吕后的态度就能看出来。打天下时,刘邦需要吕家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不得不顾忌着吕后,而定天下后,他就宠信戚夫人,把吕后晾在了一边。
  张良为了避免出现韩信、萧何等人的悲惨结局,给自己想了个自保的办法。张良从被封作留侯不久,就开始制造舆论,称自己已经不想管世事了,该建的功也建了,该得的名誉也都有了,如今愿意摒弃人间的一切琐事,跟着得道的仙人悠游岁月去。张良甚至还去学了“辟谷”,不吃不喝,米食不进,一副虔诚学道的样子。
  实际上,张良这是做样子给世人看的,一心修道,不闻世事,慢慢的,张良从权力中心淡化出来,不再参与决策,让自己的处境更加安全。
  刘邦在用得着吕后的时候,对她是百般呵护,而到后来平定天下之后,他就开始专宠戚夫人了。刘邦在宠吕后的时候,太子是吕后生的儿子,可是后来戚夫人仗着自己得宠,想让自己生儿子的赵王如意为太子,而刘邦也同意改立太子,不顾大臣反对,一意孤行。吕后这下急了,赶忙去找张良。

   “背后”的计谋
  张良一开始推托不管此事,吕后没办法,派人“劫”了留侯,一定要他出个主意。张良一想,改立太子关系到汉室江山的根基,这事看样子推托还不行,但是他出的主意也很婉转。张良让吕后去找四个老头子,也就是“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唐秉、�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八十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他们宁愿过清贫安乐的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
  张良对吕后说道,你把这四个人请出来,刘邦对这四个人都很敬重,请他们出山来辅佐太子,刘邦就不会再提改立太子的事情了。但张良是不出面的,他跟吕后讲,你多弄点钱,说话说得客气一点,态度要坚决、要诚恳,礼品要丰厚,去请他们出来。吕后真的去了,后来的事实果然如张良所料,这四个人一请出来,刘邦就不提这改立太子的事了。
  在一次朝廷宴会上,刘邦一看太子身边站着四个老人,一问不得了,是“商山四皓”,刘邦就奇怪了,当初我那么样的虔诚请你们出山,你们都不出来,今天怎么来辅佐我儿子了呢?这四个人就讲了,您太傲、太狂了,实际上你心里面看不起读书人,所以我们不愿意跟你。而太子却为人仁慈,温良恭俭让都出在他身上,我们愿意辅佐太子。刘邦一看这四个人态度,就不再想改立太子的事了。

   全身而退的终场
  从这件事看,张良已经是隐身事外了。过去张良为刘邦献计对付的是敌人,而现在出计对付的则是自己的同僚和权贵,张良当然不愿去得罪别人,引祸上身,于是慢慢地淡出权力中心、决策中心,到最后什么都不管,张良消逝在人们的视线之外。
  但是人生难免一死,张良最后的人生结局说法也挺多,好几个地方都有张良的墓。一种说法就是吕后劝张良,张良就接受了吕后的劝告,回到了长安,到汉慧帝的时候,张良生病死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张良了解吕后的心思,知道吕后掌权以后日益强大的吕氏集团跟原来的刘氏集团之间会有一场血拼,所以隐身事外不管了。据史料记载,张良一直隐居在东昏县,就是今天河南省兰考县西南的白云山,最后张良慢慢地老死了,也有人说他羽化成仙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张良后来学道去了,就在湖南张家界,张良一看这个地方山清水秀,真是人间仙境,就留了下来。所以张家界现在也有一种说法,张家界之所以叫张家界,就是因为张良最后死在那个地方。
  不管哪一种说法,张良都是善终的,既能“兼济天下”,又能“独善其身”。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既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而又没有为此付出自己的生命和家族命运的代价,张良在这两个方面都处理得比较妥善,所以后来他被读书人看作是一种理想的榜样。
  选自《读者导报》

推荐访问:独善其身 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