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后现代视野

  摘 要:后现代文化是西方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化思潮或观念形态,是对现代文化的批判和扬弃,大学生青年文化深受其影响,但它却为研究当代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提供全新视角。因此,积极探索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策略,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青年文化;后现代文化;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188-02
  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是指由青年创造、认同和传播的与社会主流文化既有关联又相对独立的亚文化系统。就其实质而言,青年文化是指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样式——青年创造的以独特价值观为核心所构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而后现代文化指的是当代西方的基本文化精神或文化主导因素,是西方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是后工业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文明困境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产物。
  一、后现代文化对我国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的影响
  当前的中国正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后现代文化的过渡性特征决定了后现代文化在中国只能处于边缘地带,无法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但我国大学生青年文化容易受外来文化影响,故中国文化的后现代因素在当代青年文化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1.时尚文化的“无厘头”现象
  后现代文化反正统,主张标新立异。青年大学生受西方后现代影视作品以及当代网络大众文化的影响,在对时尚文化的追求中充满了后现代的无所谓的特征。网络语言的暴力化、粗俗化、戏谑化是网络语言异化的主要特征,“脑子进水”、“不活了”、“伤不起”等司空见惯,符号文化方面充满着流行神秘与狂放不羁的氛围,语言表达的“无厘头”现象是当前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的缩影。将牛仔裤戳几个洞,配饰上他们把骷髅头、狰狞的怪兽当做美、个性与时髦,各有特色本无可厚非,但不分时间场合,缺少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其他方面也充满着调侃,比如,QQ签名上是“蓦然回首,你咋还没走。”,粗制滥造、品位低下的流行音乐大行其道。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求新求变,他们不再区分高雅与庸俗,热衷于不断挤占主流文化阵地的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健康和谐审美文化的构建。后现代思潮通过电影电视中的“无厘头”嘲笑传统、游戏人生。它虽然能够启迪大学生批判传统,大胆创新,可它的消极颓废却腐蚀人的心灵,致使少数大学生理想破灭,信念动摇,感觉生活处于无聊、虚无、迷惘状态。
  2.文化运作的商业化现象
  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消费品,无论是文化产品还是文化设施与文化活动,都充满着浓厚的商业气氛。商业赢利是大学生青年文化的一个内在目的和基本动力。当代中国大学生青年文化中还有一部分是通过团组织、党组织等政治途径传到青年群体中的,但没有了强制性。应该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精神文化的大众化与商业化有利于放松大学生紧张的神经,释放心中的压力。但是后现代文化中蕴含的享乐主义,行为方式的随意化,对远大理想的“告别”,漠视道德规范与社会责任,随意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导致道德标准被模糊,荣辱观被抛弃。“商业化”将会导致大学生追求自我个性而失去价值感,喜欢休闲轻松而失去深度感,崇尚新潮时尚而失去历史感,强调欲望本身而失去距离感。超前消费尤其是消费跟着不同风格走,这种文化消费模式不断冲击着主流价值观念和经典文化,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的功利化。
  3.文化价值取向的“非主流”现象
  后现代主义反对统一,崇尚差异,主张寻找多元化。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价值标准多元化、虚无化便是后现代主义多元化、差异化的一个折射。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各种主义、思潮、话语产生碰撞,构成了一个多元的话语空间。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与追求出现了多元分化的趋势。青年大学生中由于解构责任和消解主体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生活和学习上追求短期化、功利化,部分青年大学生把加入团组织、党组织仅作为寻找实现自己功利目标的机会和工具。而价值观的多重标准导致价值观选择的迷茫,价值标准已经虚无化,甚至连漫画和电脑游戏中的主角也成了某些青年大学生崇拜的对象。多元化的观念导致不少青年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比如寝室生活中不能容忍不同生活习俗的同学;活动中过分自我表现而忽视团结合作;责任解构使他们过于关注自身利益而不愿承担集体责任,甚至为了追求个人发展,不顾家庭的经济能力过于张扬自我。
  4.文化理性的缺失现象
  反理性是后现代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中国大学生青年文化也显现出某些理性缺失的特征。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青年对民族文化的精华知之甚少,他们囫囵吞枣地吸收一些西方的文化快餐的东西来“批判”自己的文明。青年文化理性的缺失还表现为青年的思考判断跟着情感走,“深刻也好,浅薄也好,独异也好,从众也好,高雅也好,庸俗也好,统统被灌进了‘怎样都行’的搅拌机。”后现代文化否定主体对客观世界本质规律的认识,主张人的虚化,从而否定了人的理想信念。受其影响,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生活意义无法把握,慢慢变成愤青一族,理想信念缺失造成的意识真空,文化理性的缺失使唯心主义色彩浓厚的各种宗教和迷信活动乘虚而入,对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一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成为可有可无的纯粹自在行为,完全失去了奋发向上的动力和自激机制。被动适应、缺乏灵感使有强烈情感意识的青年大学生陷入迷惘和痛苦之中,少数甚至走上自绝的道路以求解脱。
  二、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策略
  后现代文化在中国的出现和流行,一方面扩大了青年大学生的视野,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视角;另一方面也解构原有的价值规范,给青年大学生带来困惑与焦虑,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方式。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因此,我们应该正视挑战,在文化建设实践中探索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策略。   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导功能
  对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吸收其在文化思想上的多元化观念、解放和超越精神来丰富和繁荣文化领域,但对于其理论中所主张的文化思想的无中心化、去主流化却应即时地给予批判。要打破虚无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必须以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思想引导青年追求积极向上的精神理想和健康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个人融入集体社会中健康成长。因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本质论和文化生产方式理论,要重视青年文化的开发与更新。其次要增加主流文化对青年的吸引力,辩证地对待各种后现代文化资源,结合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实际和特殊规律,立足广大青年的实践和进步,创造既有民族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的当代大学生青年文化。最后,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境况,帮助他们形成一种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倡导一种健康活跃的生活方式,建立一种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道德秩序。
  2.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高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生命质量。在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生命品位,熏陶健全的生命。特定的校园环境熏染出特定的群体个性和特定的大学精神。因此,要在挖掘校园文化内涵上下工夫。一方面要张扬青年大学生生命的冲动性和创造力,反对迷信,追求真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相互启迪,形成批判性的文化哲学辨证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要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倾向,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达成文化良性互动的过程。弘扬诸如校训、大学精神等维度的文化,建立起有效的人文教育体系,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积极融为大学人的内在精神。制度文化作为学校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外化了的精神,要在师生中形成较高的认同度,形成行动上的自觉遵守。若能把学生的学业与校园文化活动妥善地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校园内的精神文明建设。
  3.关注和参与大学生的网络文化互动
  很多青年大学生习惯了在网上聊天、交友、看书、听歌、收发电子邮件等;相互间联系不再拘泥于电话号码,而是更多地选择e-mail、QQ、飞信等沟通载体;在网上快速地浏览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为便捷的方式。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应关注大学生中出现的新现象、新特点、新思想、新意识以及言语行为和价值观念的新变化。要从政治生活的角度提倡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主导价值观,从公民生活的角度提倡健康合理的公民观念、责任意识等,对大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的转变上做出良性的引导。后现代文化强调个人自由与自我表达,有些大学生从中学会了重视自我价值,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另一些学生则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专横习气。因此,师生要以平等姿态,将理想信念、价值信仰、人格塑造、道德养成、成长经历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放于某一网络情境中共同探讨,在平等对话中建立起良性的师生网络文化互动关系,发挥积极主动性,在批判、借鉴、吸收师生的见解中推翻或强化、整合或充实、形成或重建自我见解。
  4.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检阅能力
  后现代文化理论所坚持的怀疑、否定、批判精神正是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所需要的理论品质,青年大学生也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才能辨别各种文化,才不会盲从和丧失主体性。所以,要努力培养中国青年大学生的批判精神。青年大学生求知欲望强,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书籍报刊尤其是网络帖子、论坛博客、网络新闻等来获得信息和知识的,但他们在理解和接受时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看问题不够全面,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这就要求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阅读的指导,使他们有选择、有分析地阅读,以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文化检阅能力。后现代文化在对自由的无限追求中存在着滑向极端自由化的可能性,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自由观的问题上,思想政治教育应反对其对自由的极端化的理解和追求。后现代文化主张发扬个性使得一些学生完全没有纪律意识和公德意识,故要逐步引导大学生接受合理的管理,把自己的行为看成是社会组织中的行为,加强自己的道德约束,从而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检阅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禧祯.青年文化:青年能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样式——青年文化本质的哲学思考[J].青年探索,1993,(4).
  [2]张国清.中心与边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9.
  [3]蔡翔.日常生活的诗情消解[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66.
  [4]后现代语境与我国青年文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7).

推荐访问:后现代 文化建设 视野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