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斯特小说宗教哲学思想的认识

摘 要:福特斯的小说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他的小说中具备人文主义思想还有宗教哲学思想。后者更让大家注目。福斯特的作品中,有一部叫做《印度之行》,它是宗教哲学思想的典范,也是福斯特最突出的作品。这篇小说有两条路线进行叙述,首先,明线上是描写伊斯兰教、印度教及英印人基督教三种宗教的建筑、教徒、习俗及又化冲突,暗线所体现的是作者创作过程中所有的挣扎和徘徊的哲学思想。具体来说主要是写对于东方宗教的客观书写以及对西方中心论立场对英印基督教的嘲笑讽刺,最后所有的救赎归于基督教的矛盾书写。

关键词:福斯特;宗教;哲学思想

福斯特是一名伟大的文学家,其作品中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哲学思想,一直是学界所要学习的。福斯特的宗教哲学思想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表述:①努力的在宗教领域中寻求精神秩序;②通过交流进而克服各个宗教之间的不同所带来的局限性。著名学者理查德·恩纳尔斯曾经对福斯特作品进行过评价,他认为福特斯为了增进全人类的交流,通过作品来克服种族之间,性别之间和阶级之间的障碍。很多学者也从多方面入手对福斯特的作品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联结文化身份、生态女性主义、生态政治哲学思想等方面。虽然福斯特写出了很多宗教思想方面的书籍,但是他却是一名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这和他对对宗教哲学思想的深度探索有些直接联系。

1福斯特对基督教的文学哲思

福斯特在作品《印度之行》中,展现了两种基督教。一种是英印人异化的基督教;另一种是以穆尔夫人为首所代表的纯正基督教。第一种基督教中,福斯特以人物朗尼这个英印人基督徒为代表,他们基督教的宗旨是:大英帝国的利益要高于基督教教义。在文中,我们通过朗尼与他妈妈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来,例如:“我们从英国来这儿的口的并不是为了表现我们的行为可爱……我们来这儿的口的是对他们实行公平裁决,为他们维持社会安宁”;“我是为了事业才到这儿来的。我不是传教士,不是工党分子,也不是一个糊里糊涂、多愁善感、富有同情心的文人,我只是英国政府的一个仆从……我们在印度并不感到愉快,但我们也不想感到愉快,我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英印人为了在印度这片土地上变成统治阶级,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工作,而把基督教的宗教信仰进行曲解异化。其宗旨就是大英帝国利益高于一切,所存在的宗教信仰必须服从大英帝国的发展,不能和大英帝国的意旨相反。若是一致,朗尼就认为这是对的,就一定赞成。若是不一致,朗尼就坚决反对,因为这种“反对”的宗旨影响到了他的生活。所以,英印人的基督教在以大英帝国利益为主的基础上,充满着特权性,优越性,对其他基督教的充满了歧视。对此,英印评论家不能接受福斯特这一评论,他们认为英印基督教人的形象让人心里不舒服而且描写十分不准确。可是,福斯特却对他们阐述:我对英国人心理的阅读是真实的。尽管福斯特对于英印基督教的思想并不认同,但是基督教仍然是他笔下独有的救赎宗教。

2福斯特对印度教的文学哲思

在《印度之行》中,印度教是福斯特对东方宗教描写最多的宗教。印度教具有独特的神秘特性,福斯特通过四个方面对印度教的神秘特性进行描写,这四个方面是:建筑,圣地,庆典和教徒。对印度教建筑方面的描写,我们知道印度教的神殿,是爱神诞生的地方,一些庆典都在神殿进行,它具有很大的神秘性。在我们的想象中,如此神圣的地方应该是高大宏伟,建筑独特,装修富力,引人入胜的地方。但是我们通过福斯特的描写发现,虽然神殿的装饰也十分美丽,但是神殿的柱子和本应该富丽堂皇的屋顶却看不见。通过作品我们得知,这是因为有很多的彩旗,各种颜色的彩球,各种形状和颜色的吊灯,还有很多不入格的乱七八糟的照片,对于作为王朝祭禮所用的神皇,也只是简单描写为在地毯的另一端,为世人所知的简洁语句。这样可笑,混乱,颜色复杂,没有任何美感的建筑描写,和神秘特性的神殿简直是格格不入。在1921年8月24日,福斯特在家书中写到:祭坛隐藏在玫瑰叶的下面,其上面那小小的祭品摆得毫无次序。围墙上挂着可怜的石印油画,那些枝形吊灯,那些帷幕,所有的东西都是丑陋的。这说明,福斯特并不认为印度教祭坛存在什么美感,他认为,美是我们的认识功能提供的,有秩序的东西才会有美感。因为,印度教祭坛本应该是神秘的,简单有序,让人心里感到舒适信服,结果正好相反,所以福斯特认为印度教祭坛并不美。萨义德则认为福斯特对印度教祭坛建筑的描写,依靠标准是欧洲宗教建筑的艺术标准和秩序特性。在印度教中,马拉巴山洞是天然圣地之一,小说中有描述:“印度教徒把一些岩石进行了刮磨和粉饰……一些印度教圣人确实曾在这山洞里住过。”对马拉巴山和印度教之间的联系,作者通过对人物印度教徒戈德贝尔,这个唯一能够理解和解释马拉巴山的奇特的角色,还有马拉巴山顶白色的婆罗门雄鹰进行了描写。这样神秘和神圣的地方,对于远景的描述让人觉得模糊不清,对近景的描写又不能引人入胜。在宗教中,山洞相当于清真寺或者是基督教的教堂。山洞具有浓厚的宗教意义,文中对对山洞的描写却是:“样式单调,缺乏变化,里面没有石雕,甚至连蜜蜂的巢穴或是一只蝙蝠也没有”。这种写法,让人觉得印度教的圣地山洞就是一个缺少艺术文明,例如:壁画,雕刻,绘画等等。作者这样描写,其实是在说明印度教的原始和落后。每个圣地都会有一个水池,像清真寺中那个可以举行沐浴仪式的大水池。在对印度教山洞中水池的描写是:此处的水池却荒废了,里面存有一点水也只能供动物饮用。这点说明了印度教的荒原状态。雄鹰是作为战争和皇权的象征,但文中对于婆罗门雄鹰的描写是:“一只白色的婆罗门雄鹰在山顶的大石之间振翼飞翔,好像是故意显得那么笨拙。”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说生活太过安逸,养尊处优,吃的太多,身体肥胖臃肿。另一个方面是说时间久远,年龄增长,缺少了年轻力壮精壮的身体。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都说明了福斯特对印度教的看不起和嘲讽。

3结束语

探索福斯特的文学宗教哲学思想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通过对他的著作《印度之行》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无论是对东方宗教还是西方宗教的描写都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他很希望可以让东西方文化可以公平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并且希望两种文化可以综合起来共建文明。但是作者把这种思想都寄托在了以以穆尔夫人为代表的正统的西方基督教徒身上,这表明作者在解读东方宗教思想时,完全是站在西方中心立场上,也表明了东西方宗教之间哲学的不同和难以融合的困境。

参考文献

[1]余小玲.知识的重负,遗忘的快乐——E.M.福斯特小说中“书籍遗落”的母题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7,33(05):74-76.

[2]马义.福斯特小说创作中的文人形象分析[J].语文建设,2015(35):41-42.

推荐访问:福斯特 哲学思想 宗教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