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农村还建设吗? [绥化市新农村建设的人本视角]

  摘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时期新阶段的重要方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调整发展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农村发展的指导意义。绥化新农村建设中要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使农业发展依靠农民、农业发展的成果惠及农民。突出农民的建设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潜能,真正实现人本中心的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
  一、新农村建设人本视角的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的条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中国现今的发展道路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途上,“三农”问题仍然是的关键症结问题之一。“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面积和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农业人口8.66亿超过总人口的63.2%。在农村人口多、农业用地少、其他非农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可谓任务艰巨、困难重重。但是,只要我们抓住新农村建设的精髓内容,那么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历史重任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这个精髓就是以人为本。
  (二)以人为本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繁杂而系统的工程,是一项重大综合性举措,是有效解决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发展问题。所有发展问题的基本实质就是正确处理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选择以物为中心还是选择以人为中心的发展问题。以人为本即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强调通过“物”的发展来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偏离以人为本的任何发展都不可能获得持续的真正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强调农村中人是社会发展的山发点,通过人的发展来协调和容纳农村发展整个过程,并最终使人自身获得更高层次、更全面的发展。只有把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发展作为最终的判断目的依据和标准才能最终实现农村社会的发展。
  二、绥化市新农村建设中人本发展的现状
  (一)绥化市以人为本的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
  其一,粮食增产贡献大。近年来,绥化市立足寒地黑土品牌核心区的基础上,发挥农业生产主要职能,为确保建设“黑龙江大粮仓”的地位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粮食生产能力和产量连年提高。2011年,绥化市粮食总产达305.8亿斤,比上年增产36.7亿斤(占全省新增产量三分之一),实现了“八连增”,年均递增18.3%。肇东、海伦、北林、青冈、庆安5个县(市)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其二,农业生产显现现代化形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一体化取得突破性发展。2011年绥化市农村着力打造农业生产示范带,完成大垄整地改造76万亩,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投入农机化建设资金10亿多元,新增大型农机具1499台(套),新增大型喷灌设备1207台(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28家。通过生产的整合,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元素,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
  其三,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1年绥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719元,同比增长1.6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民收入增加既有农业增产带来的收益,也有农业政策调整带来的增收。而且,应该说农业生产自身存在的产业特点就决定了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农业收入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国家和地方农业政策的扶持。十一五期间,绥化市累计发放直接惠农补贴超过70亿元,调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热情。
  其四,新农合、新农保等农村保障建设取得较大发展。截至2011年11月末,绥化市参加新农合人数共计2898161人,新农合政策范围内最高报销比例达到70%,住院补偿调至最高8万元;138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人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对于维护农村稳定,保护农民利益起到重大作用。
  其五,乡村综合环境明显改善。绥化市在总结新农村建设五种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整乡整村推进,从而使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新农村建设进入了由政府出资建到多元投资建、南侧重建房屋到综合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建设农村公路16473公里,总量连续五年全省第一,而仅2011年就投资3.7亿元,新修农村公路1017公里。既方便百姓出行、扩充了与外界接触的渠道,又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另外2011年,绥化新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90处,惠及31万人。
  近几年,绥化市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的成绩,获得高度肯定。2009年6月,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胡锦涛来到绥化肇东市五里明镇,并直接视察东升村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情况。绥化市新农村建设的成绩有目共睹。
  (二)绥化市新农村建设中人本因素的不足
  首先,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团体意识欠缺。目前,虽然寒地黑土的品牌已经深入民心,但多数农民并没有对依托该品牌所产生的效应形成更多的关注与依赖。仍然表现出“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的特征。尚未形成较高层次的经济社会关系。
  其次,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政治主体地位缺失。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渠道,从而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绥化市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与经济发展相比较而言,还是相对滞后,尚未形成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
  最后,农民文化素质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同其他阶级、阶层的受教育层次相比,农民整体接受教育年限较少程度较低。另外,农村文化设施基础薄弱、服务条件简陋,难以有效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新农村建设不仅是资金、机械设备的投入问题,更需要人的知识积淀和信息的获取。虽然绥化农村互联网络系统已经相当普遍,但网络刘新农村建设的推动性作用尚未明显显现。   三、新农村人本视角关键在于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经济建设的单打一,而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构成的组合拳。“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一)经济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讲到“‘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而所有这些关系状况都主要由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所决定。单从农业自身发展的角度讲,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才是农民获得“解放”的根基。农业经济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生产不能完全依赖市场,但却不能没有市场。一方面,农业经济本身是一种重要但却脆弱的经济,需要国家重视并予以扶持;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也不能完全脱离大的社会经济体制环境。为有效保护农民经济利益免受市场经济不稳定性的冲击,最成熟的办法就是以经济团体组织来抵御风险冲击。同时只有形成经济团体,才有条件进行农业产业的整合,才能逐步配置起涵盖研发、生产、设计、加工、运输、销售的整套农业产业链条。农业的发展现状要求农民及其相应团体有效控制产业链,否则就会出现农产品市场价格奇高、但农民售卖农作物的价格却极低的现象数不胜数。这也是农业大而不强的不利现实给我们提供的反思,绥化农业经济惠及于民的发展应以为戒。
  (二)政治的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和修正以及2010年对《选举法》的修订,使中国农民的政治权利不断获得提高。但农民主动参与政治f生事务、争取民主权益行为极少。历史与经验、理论与实践早已证明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绥化农民人本目标的实现也不能离开政治发展的支撑。
  (三)文化的全面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就是要农民群众既是文化的受益者,也是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在普遍提高农民基本受教育程度的同时,还要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使其真正掌握农业生产最新技术和理念;引导农民习得传统优秀文化而抛弃历史糟粕,选择运用媒介手段获得文化发展的信息和途径。绥化农民多为移民后代,封建传统思想的遗留相对影响较轻,这为开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
  (四)人的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注重每一个农民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这种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能力、社会关系、人的需要、个性潜能等方面全面、平等、和谐发展。绥化农民的经济条件并不高,但这并不能完全成为影响人的发展的全部因素,需要调动农民个体和社会的积极性为实现农民个性潜能的发展创造条件。
  正如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关于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的思想阐述: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人为本的思想观点,既符合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思想,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也引领世界发展的目标理念。绥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真正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就真正的实现了科学发展。
  [责任编辑:褚永慧]

推荐访问:绥化市 新农村 人本 视角